临沂市注重发挥文化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掘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扶贫,在帮助贫困户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富足,全面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
文化立志激发内生动力
“村里贫困户都在想着办法挣钱,上级也送来了好政策,再当懒汉可不行了。”
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大谢庄社区贫困户张德芹说。腿脚有残疾的张德芹以前靠低保、慰问金过活,也存在“等靠要”思想。最近,他不仅把自家2亩多地精耕细作、提高了产量,还积极参与村中光伏发电项目。目前,通过自身努力和上级扶持,他已经脱贫,年收入已达七八千元。
沂蒙老区贫困户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临沂市在扶贫过程中坚持要“富口袋”先“富脑袋”,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弘扬沂蒙精神开展“文化扶贫”,有效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临沂各级干部作风大为改观,各级干部与贫困户“结亲连心”已成一项惯例。据统计,临沂市从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选派1537名干部,会同山东省选派的131名第一书记,全部派驻省定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同时,临沂市每名干部联系3到5个贫困户,实现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群众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
另一方面,许多贫困户也深受沂蒙精神感动和教育。临沂市在市内电视台、报刊设立了《实施百千万脱贫攻坚行动——全力打赢新时期孟良崮战役专栏》,市县两级还组织30多个宣讲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树榜样、学先进、促脱贫”等宣讲活动2200多场次,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决不苦熬”的观念,振奋脱贫精气神,增强致富主动性,实现各级干部“我要扶贫”和贫困户“我要脱贫”同步合拍、同频共振。
文化传承催生孝善养老
“6点半志愿者们准时到俺家,给俺老两口送上热腾腾的早饭,这几个月享受的待遇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沂南县岸堤镇万佛山村的87岁王焕明老人和老伴刘秀春老人逢人就讲。
万佛山村是沂南县西部一个偏远的省定贫困村。2016年7月,该村探索实施“爱心早餐”工程:成立了24
名留守妇女组成的“爱心早餐”志愿服务队,排定班次每天早上为12户贫困老人送去热乎饭菜,同时,志愿服务队还担负着查看老人生活和健康状况及沟通感情的工作任务,有效改善了贫困老人的生活质量。
临沂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达181.9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6.34%,为全省老年人口第一大市。其中列入贫困人口的30.5万人,占贫困人口的59%。
针对贫困老年人普遍身体状况差,劳动能力低,脱贫难度大的实际,临沂市大力传承和弘扬我市源远流长的孝文化,积极探索孝善养老扶贫模式,构建“子女尽责、集体担责、社会分责、政府负责”的孝善扶贫格局,全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目前,以“基金引领脱贫”、“协议赡养脱贫”、“奖补激励脱贫”为主题形式的孝善养老扶贫方式已在全市16县区(开发区)、156个乡镇全面推开,惠及60岁以上贫困老人19.5万人。
文化新风减轻生活重负
没请“知客”,便携式音箱代替了吹鼓手,不摆流水席,亲友都吃大锅菜,不用纸牛纸马和木棺,所有丧葬流程简化……前不久,费县马庄镇核桃峪村83岁的张文山老人去世,第二天中午,丧事就办完了,全部费用不到3000块钱。
“有些群众因婚事致贫,因红白事大操大办致贫,这种现象与当下正在全力推进的脱贫攻坚背道而驰。要坚决扭转这一局面,弘扬新风正气、减轻群众负担、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市委书记林峰海表示。
临沂市今年以来把移风易俗作为减轻群众负担的民心工程和撬动群众精准脱贫的杠杆,采取喜事新办、新中敬亲、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一系列措施,对移风易俗工作排名后两位的县区(开发区)进行约谈强力推进,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老规矩,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费县马庄镇核桃峪村依托省派“第一书记”推行殡葬改革,葬礼时间由4天减为2天,花费由平均3万元降至约3000元,降幅达90%。
文化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在费县朱田镇滨河社区内,偌大的加工车间里几十名妇女正在加工香荷包。60多岁的崔健美老人开心地说:“每天能收入30多元钱,还不耽搁接送上学的小孙子。”
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费县非遗传承人卞成飞开办了“沂蒙手绣香荷包”天猫网店,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带动了周围乡镇的农村妇女手绣加工致富。
临沂市做活文化增收文章,推进非遗项目保护生产产业化。通过层层举办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深入挖掘全市非遗、民间工艺项目。全市非遗项目线索3800多项,仅2015年进入省级名录的就达22项。同时加强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加强非遗衍生品的研发,通过举办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扶持带动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户,非遗项目开发生产成为致富一方的主导产业。如临沭县草柳编、郯城县中国结都属于非遗产业化的典范,在文化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工程普惠困难群众
为扎实做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着力解决贫困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发挥文化扶志扶智、助力脱贫的作用,临沂市实施文化精准扶贫“七大工程”,确保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一是实施公共文化集聚“双百双通”工程。加强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贫困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小广场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广场舞队伍及配套设施达到100%。应急广播实现“村村通”,统筹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二是实施非遗传承、手工艺助力扶贫“双‘十百千’”工程,培养贫困户成为非遗衍生品、手工艺加工户,并结合文化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扶持创业。三是实施文化惠民聚焦贫困村“3+1”工程,确保全部贫困村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一村一个阅览处”;带动全部贫困村建立一支文化演出队。四是实施文化产业推动“双加双带”工程。实施“文化+”带动、“互联网+”带动,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五是实施艺术创作激励“双三”工程,在创作内容上,突出党的农村政策和扶贫政策、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贫困村户自强不息精神的宣传。在创作形式上,创作一批舞台艺术精品,组织开展到贫困村“送书画进万家”活动;创作推进一批适合新媒体传播的艺术作品。六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正德扶贫“1+5”工程。实施乡村儒学推进计划,开展“孝文化进万家”5项主题活动,即:“孝文化”题材优秀剧目巡演活动、“孝文化”主题电影放映活动、“孝文化”全国漫画大赛、“孝文化”题材微电影大赛、“孝老爱亲”文化志愿行动。七是实施“双百双千”文化人才带动工程。挑选100名有技术专长、思想素质好、有服务奉献精神的人员,建立100处基层文化辅导点。依法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发展1000名以上会员。在全市遴选1000个具有各类文化专业特长的农户为“文化示范户”,市县文化部门为其提供相关技术、金融、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使其成为带动发展的带头人。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