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唐山市民被延退 河北人社厅:政策空白期需国家统筹

2016年12月27日 13:58   来源:央广网   任梦岩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昨天报道了河北省唐山市社保承诺“打水漂”,导致参保人员“被延迟退休”的新闻事件。多年前, 古冶区人社局向打算参保的市民承诺: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女性50岁退休。如今,有些年近50岁的市民打算领取养老金,却被告知,还要再等5年。

  记者调查发现:导致这一事件的原因是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06年出台的政策推翻了1998年的规定,而这8年来却没有过渡性政策的出台。报道播发后,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针对该事件回复记者。当初的承诺,怎么就不算数了呢?这些参加社保的市民又该如何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

  按照规定,城镇职工退休年龄是女工人50岁,女干部、职员55岁,男性60岁。在古冶区1998年到2005年给灵活就业人员推广养老保险的宣传册上,介绍的都是男性60岁,女性50岁退休。近年来,当年参加社保人员到了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却发现当年的承诺,不算数了,作为没有固定工作的灵活就业人员,王女士非常气愤:“之前说如何受益,如何享受像职工一样的待遇,连续缴纳15年。然后他不认了,说我们这不行,政策改了,当初怎么宣传的我们就怎么做,政府机构承诺的为什么不兑现呢? ”

  记者向当年做出“50岁退休”承诺的古冶区人社局咨询,工作人员回复:“政策变了只能跟着政策走,这是国家政策。”

  记者说:“之前你答应了50岁退休啊!”

  工作人员说:“如果你在国家政策变之前正好五十,就可以退休,现在政策变了,你还没有到年龄,就得55,答应时国家政策是50,但谁也不知道政策啥时候变。”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01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下发文件,要求灵活就业人员女性55岁退休,可是古冶区人社局在2002年至2005年之间,仍然承诺女性可以50岁退休。那么这期间古冶区的宣传,是否违规了呢?唐山市社保局政策法规科工作人员认为,当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是框架性文件,直接下发给省里,等到市、区一级的具体执行,还要看省里的通知,也就留下了时间差。

  工作人员说:“劳动部文件更多是框架性、原则性文件,本身不是可操作性特别强的文件,操作性强的东西就是需要省、市政府部门。另外部里的文件下发之后,特别是县区级的工作流程和政策的调整,需要依据上级的要求。”

  对于执行力的问题,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向记者的回复中写道:1998年河北省曾经确定女性灵活就业人员的退休年龄,但在2001年以后,国家明确其退休年龄为年满55周岁。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河北省此后一直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因此女性灵活就业人员年满55周岁退休是国家的政策规定。河北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处长也向记者承认,1998年国家没有对具体年龄作出规范,只有到2001年才规定55岁退休。河北省的确有一段空白期,这是因为连续缴纳保险15年后才能领取养老金,当时还没人能达到。

  人社厅说:“在部里出了这个文件是06年,从文字上才确认的这个问题。”

  记者问:“从01年到06年之间呢?”

  人社厅说:“省里边来话讲,没有从文字上去确定这个问题,没有明确各市那就好了,就按照50岁退休,反正这些人肯定达不到。”

  当年拿着古冶区1998年至2005年之间的宣传单,被承诺可以50岁退休的人员该怎么办?河北省人社厅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得等国家出政策了,因为制度的完善,不是一两天的事。

  河北省人社厅这位负责人表示,国家最后明确了这个群体,就应该是55退休,因为这个制度完善,不可能一天一个政策全部完善了,他有一个过程。过渡政策得国家出,退休年龄得国家出,不是他们各省的权限。

  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参保人员李女士满意,她告诉记者,就算2001年国家出台规定之后,古冶区仍然在按照违背国家政策的退休年龄宣传、推广养老保险,她想不明白,当年拿着彩色宣传单、积极走街串巷推广养老保险的社保部门,怎么说变就变呢?

  李女士说:“让我们老百姓怎么去做我们就做,政策变了,06年之前的宣传单怎么没有注明?不管是瑕疵还是有误,过错方不在我们,不能让我们单方面承担责任。也应该拿出来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五年不能领养老金,对于我们低收入家庭,可是不小的数目,政府就没有兑现它的承诺。”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