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东北转型之困:“有机会不愁人不回来”

2017年01月09日 15:21   来源:光明网   刘超

  光明网讯(记者刘超)“每一次回来都能看到一些新变化,不多,但确实在变好。”正在吃饭的宋日晟放下碗筷和光明网记者打招呼。作为吉林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他选择回到家乡吉林省辽源市做电商,销售袜子,一个十几平米大小的小房间是他近四个月来忙碌的“阵地”。

吉林省辽源市电商园区内某创业大学生的仓库 刘超/摄

  2016年以来,东北三省GDP增速连续几个季度在全国垫底, “东北地区十年流失100万人口”等传言让很多人有了攻讦东北的口实,“东北衰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东北经济在现实和舆论上面临“双严冬”。面对困境,东北地区如何应对?经过这些年的转型现状又如何呢?

  “有机会不愁人不回来”: 创业创新增强吸引力

  “东北可能没有之前那么好了,但是也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不堪’。”

  选择回乡创业的宋日晟一度有过去大城市闯闯的念头,但临毕业前夕,他在放假回家时看到了身边很多人搞起了电商,学计算机的他顿时有了兴趣,“没想到我们这个以前的‘煤城’也有了新气象”。深入了解之后,他决定“赌”一把,回乡创业。

  “有机会不愁人不回来”: 创业创新增强吸引力

  “东北可能没有之前那么好了,但是也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不堪’。”

  选择回乡创业的宋日晟一度有过去大城市闯闯的念头,但临毕业前夕,他在放假回家时看到了身边很多人搞起了电商,学计算机的他顿时有了兴趣,“没想到我们这个以前的‘煤城’也有了新气象”。深入了解之后,他决定“赌”一把,回乡创业。

  前两个月,宋日晟的店连一双袜子都没外出去,“连路边零售都不如”,宋日晟一时间感到了生活的压力,“有过动摇,但就是觉得不甘心吧,一切才刚刚开始,咬咬牙再看看。”抱着这样的心态他又忐忑的度过了两个月,园区的优惠政策也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经过又两个月的苦干,他的电商店铺终于走上了正轨。

吉林省某制造企业的模具制造设

  “现在一天能卖10大箱了,一箱有200打袜子,虽然还比较小,但总归是个好的开始。”当光明网记者问他未来的发展目标时,他有些不好意思的说:“还没想那么远,当然是规模越大越好,1个亿?好好干的话能实现吧。”

  “我们给入驻园区的创业者的条件是第一年不收租金,第二年只收一半的租金,减轻他们的发展初期的成长阻力。”东北袜业园区的负责人田中君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的创业者一年能卖300多万双袜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来到这里开始自己的奋斗生涯。

  相比人口外流,人才的流动与一个地区的发展影响更显著,事实上,人才外流不只是东北一个地方的问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多数中小城市中:人才在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集聚。有数据统计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16年应届毕业生中,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希望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生活,近三成的毕业生愿意去二线城市,而愿意去三线城市的人不到一成,因此网上戏称这种现象为:“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幢房。”

  而现在,看到了小城“机遇”的年轻人们,对大城市显然已不那么迷信。“的确有很多人想去北京或者其他什么地方试试,但是我觉得但凡家里这边有点机会,大家还都是愿意回来的,条件允许的话,有谁不想回家呢?”宋日晟感慨到。

  鸡蛋敲开“转型门”:优势产业不放弃 再升级

  正如很多毕业大学生所说,吸引人才“回流”东北的是“机会”,而能创造的机会的则是企业。

吉林省某制造企业内的工人在操作自动化设备

  “你们在高铁上冲得蛋花汤,吃的泡面料包里黄色的‘蛋’可能就是我们的产品。”吉林某蛋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杨涛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产品和生产线。“以前都是专注于做蛋加工,而现在我们更多研发自己的产品。”

  “2000年前后,当时我们的失业率达到了20%,面临很大压力。”辽源市市委书记吴兰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精铝加工、蛋品深加工等五个特色优势产业占比达到20%。虽然辽源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但一批占领产业链高端的骨干企业已经形成,这些民营企业有发展潜力,特色也很鲜明。

  “补齐短板,不放弃优势”是辽源转型的一大鲜明特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深加工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之一,在转型过程中,辽源没有忽视原有支柱产业的“潜力”,选择在“深”上做文章。

  杨涛告诉记者,在创业之初,由于东北经济发展遭遇困难,企业很不好做,适逢国家开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很多企业就借政策的“东风”开始了转型之路。

  “可以说,我们有很多企业是最早开始转型的一批,起步早,虽然面临的困难多,但是机会同样也多。”现在杨涛在上海建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蛋白粉、速冲蛋花汤这些产品都是研发中心的成果。截至2015年底,他的蛋品加工企业年加工鲜蛋15万吨,已然成为蛋品深加工行业的“翘楚”。

  “如果还只是以鸡蛋为原料做中端食品或者制作原料的话,三年前我们可能就不存在了。”谈到转型之路,杨涛不无感慨。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企业”

  事实上,像杨涛的蛋品加工厂这样的民营企业在东北还有很多,对他们而言,东北地区经济在“严冬”内的转型的机遇远大于困难,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工人在进行设备装配调试

  “一直都在说转型,我们是愿意的,但究竟怎么转刚开始我们有点懵。” 田中君告诉记者,有些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解决不了的,只能找政府出面。

  “无事不插手,好事不伸手,有事不撒手,难事不放手,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对此,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政府应遵循的几“手”,他认为一个地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好不好,除了要看企业自身,另一个就是要看当地的政府的决定和行动。

  “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城市转型有重要意义。”

  辽源市的做法是做“放管服”改革,设立驻厂办协调企业需求,同时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审批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这给我们一路开‘绿灯’,发展能不快吗?”很多企业负责人对改革赞誉有加,更多的民营企业正在辽源诞生。

吉林省某大型车体制造企业车间中工人在焊接车体

  有什么样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就指出,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东北地区重点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创新环境、法制环境等,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东北现在碰到的问题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现在的问题不是生存之痛,而转型调整带来的阵痛。”周建平告诉记者,当前东北地区困难不小,但亮点也不少,困难中也“孕育”着机遇。

  “我对东北是有信心的。”周建平表示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