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浙江衢州:变身绿色“聚宝盆” 打造生态经济样本

2017年01月19日 17: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倩倩

浙江衢州:变身绿色“聚宝盆”打造生态经济样本

  浙江省人大代表点赞生态经济。 李倩倩 摄

  寻一方秘境,避尘世喧嚣。青山碧水,成了众多都市人心中绕不开的牵挂。浙江衢州,这座曾经因为山高水深而成为“经济后进生”的城市,如今,依靠着绿水青山,成为了发展生态经济的“黑马”,让青山绿水流淌成铛铛作响“聚宝盆”。

  在2017浙江两会期间,衢州的生态经济“样本”成了浙江省人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赢得了众人的“点赞”。

  山水相许 一片痴心护河川

  “发展绿色经济,衢州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浙江省人大代表、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惠芳看来,地处浙西的衢州,碧水清流,青山如黛,除了拥有绝佳的生态条件,更难得是衢州上下保护生态的意识。

  近年来,在五水共治春风的劲吹之下,一场“猪的革命”席卷了衢州。

  “我们下大力气推进生猪养殖整规,生猪年饲养量从761万头削减至200万头,保留的规模养殖场实现智慧监管全覆盖。”浙江省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陈新介绍。

  须知,作为农业大市,生猪养殖,是污染的重要源头,但对于许多农民而言,生猪,却也是重要的增收渠道。这一场“壮士断腕”的背后,是衢州人民捍卫浙西屏障的不变信念。

  正是在这坚定信念的指引下,衢州大刀阔斧,2015年,全面消除了劣Ⅴ类水体,出境水全部在Ⅲ类水以上,其中Ⅱ类水达到了92.3%;2016年,衢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7.9%,pm2.5的浓度相较2013年下降了36.8%;在农村地区推广垃圾分类的“贺田模式”,建成了垃圾处理达标村745个……

  家门口的沟渠干净,路边常年散发着臭气的消失了。绿色,成为了衢州最亮眼的一抹“底色”。

  以绿为底 生态经济高歌猛进

  在生态效益提升的同时,以绿色为底的经济效益也逐渐显现。

  在衢州江山大陈村,青石铺缀,曲径通幽,徽派特色的明末清初祠堂类古建筑,依山造势,鳞次栉比,古村落、古建筑,再加上精品高效的农业园区,吸引了一波波人的游人前往,为村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衢州龙游天池村,夏日里,满是翠绿与粉红,“十里荷花”早已成为了一张“绿色名片”。

  从“一村一品”、家庭农场,到有机农产品培育认证,衢州,在绿色的长卷上,缓缓抒写致富的传奇。

  在2017年浙江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积极推进空间发展格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支持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集聚和转化绿色财富,努力使生态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这对于拥有绿意盎然的衢州而言,无疑是一场新的发展机遇。

  浙江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大陈村党委书记汪衍君就对此大为点赞,他表示:“我们要护好绿水青山,发展生态经济,让每一个衢州人都参与生态保护、共享生态红利,让生态衢州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

  同时,浙江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妇幼保健院院长王军也表示:“如何系统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

  “创新空间发展格局,先要打开交通命脉,让连接浙皖闽赣四省的生态经济大走廊更加畅通。”浙江省人大代表、衢州市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鲁玲提出,建议从省级层面加强浙皖闽赣旅游通道的衔接与沟通,打通省际开放合作通道,打造浙西生态走廊,进一步促进衢州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在衢州阡陌交错的土地上,发展生态经济的道路,渐行渐稳渐远。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