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西固区于2015年开始实施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每个村子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图为四季青街道的杏胡台村漂亮的主干道。 杜萍 摄
杏胡台村村民家门口等待清运的垃圾。 杜萍 摄
“以前村里的道路没有硬化,垃圾也是随便扔,路上根本没法走。有些人还将垃圾堆积在门口或院子里。现在,每天8点半垃圾清运车就到门口了,家里家外干净多了。”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村民杨春和说起这两年村里的变化感受很深。
18日,记者探访这座距离西固城区38公里的远郊农村时看到,公路穿镇而过,路两边的硬化道路通到了农户家门口,干净整洁。“前两年,公路边渠里随处可见居民倾倒的生活垃圾。经过当地政府整顿清理之后,现在村道巷尾的垃圾日产日清。同时,村民的保洁意识增强了,环境也好多了。”达川镇环卫所清洁工张建萍告诉记者。
西固区位于兰州市西大门,是甘肃省和兰州市的核心工业区、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而达川镇地处西固区西部,位于湟水汇入黄河的三角地带。说起达川镇的环境变化,则缘于西固区于201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按照西固区制定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方案,该区6个乡镇和3个涉农街道组建成立农村环境综合管理所,管理所下设若干个网格清扫队。每个村有固定的清洁队和村级检查组,清洁队和农户每天定时清扫承包路段和房前屋后卫生,实现了农村垃圾“户收集、村清运、乡处理”。
为保障机制能长期运行,西固区还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30+X”资金保障机制,即西固区财政将农村每人每年30元基本运行费用作为“奖补资金”,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将运行费拨付各村;“X”是指费用不足部分由各乡镇街道统筹、村自筹解决。
达川镇镇长王维功介绍说,为了培养农民养成“垃圾进箱”的习惯,镇上掏钱为每家配置了一个垃圾桶,并于2016年7月份,以政府购买服务、垃圾清运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与一家有资质的物业公司签订了服务协议,公司承包全镇各村每日的垃圾收集与清运。
而四季青街道杏胡台村,则利用主干道两侧已有的树木建成绿化带,路两边农居白墙青瓦,墙上还绘着国画、涂鸦。没有房子的空地,用木栅栏做墙,别有一番风味。冬日的午后,站在由闲置空地改建的村民休闲文化广场,山下城区的高楼大厦一览无余。
2016年,杏胡台村借助被纳入甘肃省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机遇,开始拆除乱搭乱建等环境卫生整治。刚开始村民不理解,村上就先从党员开始。村民看到村子的变化,再加上拆除乱搭乱建能拿到一定的补偿,便越来越配合工作。
针对比较固执的村民,村干部主动上门去帮忙收拾乱堆乱放的杂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村民。有一家农户不愿意拆除乱搭建的棚子,碰巧该农户家人手指受伤住院,时任该村村支部副书记的柳玉忠知道后,每天下班去医院探望,最终这家人主动拆除了棚子。
“经过村干部的努力,村民间相互影响,现在人们习惯了干净的环境,思想观念也有了转变,能主动保护环境了。”柳玉忠说。
结合兰州市于1月份开始的“三大整治攻坚战”(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交通秩序整治),西固区在此前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上,各乡镇、涉农街道,将实施周末大扫除行动,同时清除农户的乱堆乱放以及陈年垃圾。此外,部分乡镇污水处理系统也将开建,以后农村环境卫生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