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从引资到引智

2017年05月22日 14:41   来源:杭州日报   周璐彦

  江苏发展大会在江苏大剧院举行

  刚刚落成的江苏大剧院,从空中俯瞰,就像由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4颗水珠。这种设计理念,在5月20日显示出特别的寓意,恰似在外游子的归来相聚。

  当天,这一南京地标式建筑迎来首秀——江苏发展大会开幕。与浙江举办的世界浙商大会、世界温州人大会异曲同工的是,这一盛会致力于打造“最强亲友圈”。

  多城搭建联络情感、对话交流、共谋发展平台背后,是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升级步入新阶段,不仅有着招商引资的需求,更有着对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渴求。

  大腕云集,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

  唐英年来了,柳传志来了,丁肇中来了……这场汇聚海内外1200多位江苏籍知名人士的盛会,可谓大腕云集。

  “乡情乡愁是人类最朴素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强,在开幕式上充满深情的演讲屡次打出“乡愁牌”,场内不断响起如雷掌声。

  台下乡情涌动,引起嘉宾阵阵共鸣。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用一句“近乡情更怯”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发自肺腑地道出一声:“各位父老乡亲,我回家了!”;格力电器董事长、“铁娘子”董明珠一席白衣款款上台,在家乡人面前显得格外柔软:“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回来!”……

  与其他城市的招商引资大会不同,江苏发展大会邀请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参会。

  “邀请嘉宾,绝口不提资源落地、项目安排等,主要询问他们回乡有什么愿望。有年纪大的海外知名人士提出来,能不能帮忙寻找儿时的玩伴?”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杨根平说:“不论是一亩方塘还是一碗米汤,嘉宾各种愿望,我们都会想办法尽力去达成。”

  这场不以项目签约为直接目的的盛会,瞄准了乡情乡愁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谋求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带动江苏新发展。

  李强总结说,“期待这一盛会能推动海内外江苏人关注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促进交流合作,讲好江苏故事,把共同心愿凝聚成江苏发展的强大力量。”

  转型升级,人的资源是最大优势

  步入“十三五”时期,长三角城市群迎来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的转换、路径的探索等重大考验。

  江苏同样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去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实现“两聚一高”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李强在大会上说,“江苏人是江苏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以科教人才为例,江苏全省有167所大学,在校学生近190万人,高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均居全国前列。各类独立研发机构750多家。两院院士中,原籍江苏的就有270多人,居全国第一。

  这场精英人士的“返乡之旅”,也是江苏从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型,谋求人才结构中高端化的重要平台。

  这个以地缘为纽带,以文化为底蕴,以乡情、友情为红线,以江苏元素为黏合剂,各界精英相聚携手的盛会,正成为江苏征战未来的强大后盾。

  嘉宾们对故土的拳拳之心,在会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唐英年提出,江苏企业可以考虑通过香港的平台进行融资及投资,将资金“走出去”及“引进来”。

  嘉宾们对故土那抹不去的乡愁,也逐渐被激发成创新创业的热情。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说,江苏是苏宁互联网零售覆盖最全、探索最先的地区,苏宁一定会将最前沿的创新成果率先在江苏实践,然后再复制到全国、全球……

  引智之争,

  长三角发展最强动能

  在互联网时代,江苏发展大会正是线下的网络大会,汇聚起资本、人才、智力等各种社会资源。昨天,浙江大学举行的120周年校友会同样是以情为纽带,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推动发展的资源平台。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认为,从招商大会,到乡贤、校友会,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群从引资向引智之变。

  去年,上海出台“人才新政30条”,浙江出台“人才新政25条”,今年,江苏出台“人才新政26条”……长三角人才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地方人才政策往往两三年就更新一次。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杭州与江苏省先后抛出“绣球”,高端引才可谓力度空前:世界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经科学合理评价后,最高可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

  处在“后峰会 前亚运”窗口期的杭州,对高层次人次吸引力不断提升。去年10月,杭州举行了侨界精英创新创业峰会,同样热切期待更多海外精英走进浙江、扎根杭州,收获成功。

  浙江力推“五水共治”倒逼产业转型同样需要人才支撑。以绍兴为例,大规模整治印染业,加快构建绿色高端产业体系,亟需高层次人才。

  绍兴打出了“名士之乡”品牌,举办7届人才峰会,组织200多名院士专家、10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前来对接。仅去年,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1家。

  而长三角中小城市在“人才争夺战”中则更加务实和精准,对于高层次人才“但求所用”。比如湖州长兴,尝试从高校引进了一批“科技镇长团”,将他们的专业特长,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匹配……

  陈建军认为,未来不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的竞争。不妨把胸怀放得更宽广一些,真正重视人的资源,比如工匠的塑造,从而在人的资源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