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 江浙沪皖四地区各展所长

2016年08月10日 09:49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张莉莉报道

  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这便是现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三角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6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了这一地区更强的活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 26市。

  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布局中,充分发挥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了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宁湖杭(南京、湖州、杭州)、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

  长三角城市群中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他们分工协作,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

  上海 ——龙头和服务中心

  “超级巨人”上海,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近2.5万亿元,增速为6.9%,居中国城市榜首;带动周边一批“小巨人”城市一起飞速增长,为“长三角”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极具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雯研究员是这次规划的参与人之一,陈雯认为,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创新战略中心,服务经济最发达,金融商务服务优势明显,社会秩序良好,公共资源和服务集中,具有较高的国际化营商环境,能够率先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接轨社会运行较为规范,有条件吸引最高端的人才和最高端的产业及服务。

  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据上海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上海市正着力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已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围绕这些目标要求,上海将着力提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和文化等城市功能,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促进与苏州、嘉兴、无锡、南通、宁波、舟山等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打造大上海都市经济圈。未来上海将努力发挥好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力争在创新驱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 ——创新见长和城镇体系发达

  江苏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万亿元,增速为8.5%,位列全国省份第二。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城镇体系比较完整,大中小城市发展都较快,相对来说,集体经济、规模经济以及实业经济较为发达。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滨江临海,具有发展多样性和较强的开发适宜性。

  太仓市是江苏省苏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因春秋时期,吴王和春申君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属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I型小城市,但是太仓市2015年GDP却高达1100亿元,在经济总量上实现了飞跃,人均GDP155050.04元,经济增速在江苏省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外资总量居江苏第三。

  目前,太仓的德资企业已经超过230家,是中国德企之乡,德国人在太仓很多,到处看到。作为中德合资最为密集的城市,太仓市不论齐全的城市设施、融洽的文化交流氛围还是优惠的政策都令在华德国人流连忘返。2016年6月2日,全球第八个,也是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德国中心”在太仓正式营业,这是唯一一家在县级市设立的德国中心。同时,太仓市引导企业布局境外,积极鼓励、协助企业境外投资,布局光伏电站、风电场等,形成以太仓为中心的研发、生产、销售、工程设计、维修服务的总部基地,向境外辐射延伸至东南亚、印度、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打造长江入海口国际化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太仓市只是江苏省众多发展较快的县级市之一,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均在经济发展第一梯队。在2015年的中国百强县榜单中,江苏包揽了前五名。经济实力近年来大有赶超“老大哥”广东之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GDP总量为37357.59亿元,为全国最高;江苏紧随其后,为36531.70亿元,这两个地区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3万亿俱乐部”成员。但在百强县榜单中,广东仅1县上榜,江苏却有26个县上榜。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崛起、发展和带动,使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据江苏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作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实施责任主体,江苏将进一步突出城市群、都市圈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重点是深入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发展壮大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等次级城市群,积极打造现代新型城市和新生中小城市“双新”城市,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加快经济转型,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优化调整江苏“四沿”产业布局,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区域、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合作。协同加快重大平台载体建设,统筹安排重大项目,继续深化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等试点,着力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南通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等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改革创新品牌。聚焦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健全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创新三省一市合作方式,健全实施体系,强化政策支持,形成规划实施强大合力。

  浙江——市场经济先发地 创业创新引领区

  浙江经济作为长三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三角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其国内生产总值达42886亿元,全国排名第四,在长三角经济中其整体经济实力与江苏、上海三足鼎立。

  国家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参与人陈雯研究员表示,浙江最大的优势是民间资本活跃,市场经济发达,“双创”活力蓬发,既可以根据各地自身特点和优势,也可以放眼外部空间来寻求资本盈利渠道和市场化最大获利空间,加上浙江山海并利的优势,发展路径和空间形态也趋于多样化。

  浙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先发之地,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领跑者。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长期洗牌效应,冲破传统体制和发展方式的禁锢,用倒逼机制进行机遇再造、优势再创,早已成为浙江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7%,高于全国1各百分点,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均衡,显示出浙江这艘“经济巨轮”日益增强的经济内生增长和抗波动能力。

  目前,浙江省是国内电子商务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最大的电商交易数据库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不仅有各类网店一百多万家,有50多个电商产业园区,还有三百多万个市场主体,并且从阿里巴巴布局互联网金融以来,浙江已在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电子商务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变得越来越完整。

  信息经济正成为浙江转型升级的动力源、结构优势调整的大枢纽,经济整体转型的新起点。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大平台加快建设。进一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浙江省要求,把全省当作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和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构建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中心城市为骨干、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全省城市发展格局,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翼。

  围绕这“重要一翼”的定位,浙江省积极行动,对纳入规划的8市,从城市发展基础、环境容量、文化特色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他们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发展定位。协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区域跨省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对接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支持临沪地区共建产城融合平台。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信息经济、节能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做强做精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合力构筑“绿色长三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治污水为龙头,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争取把浙江省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上升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苏浙皖等跨省生态功能区共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的绿色生态屏障。联动打造城市群支撑体系。从新型城市化、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平台建设、生态屏障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着力推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

  安徽——科研教育见长 潜力广阔

  根据2015年全国经济运行数据的公布。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22005.60亿元,不到江苏的三分之一,全省也只有合肥和芜湖2座城市进入全国百强,但增速居全国前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国前列。

  据安徽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赵金宝介绍,安徽2015年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96家,累计达3157家、居全国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8%,增幅高于全部工业3.2个百分点,增加值占比由上年的34.8%提高到36.9%。获授权发明专利11180件,增长1.2倍,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国第7和第1位。外贸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10.8%,比全部出口增幅高5.6个百分点,出口额占比由上年的19.3%提高到20.4%。创新驱动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安徽省省会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拥有中科院系科研院所820家,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将近百人,2015年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3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056家。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四座重大科学装置和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内的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端科技人才汇集。除了教育科研基地,合肥同样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合肥市的量子通信技术目前正在高铁项目中得到应用,中科大量子信息与量子前沿创新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成果,把这一项目应用于高铁上,将保证旅客在高速运行的列车上通信自如不掉线。据合肥市主要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原始技术的研发在合肥科大,它的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初始资本的投入来自于浙江的民营企业,更多的市场在华东,在长三角。这一技术的应用也正好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群中各地区的分工协作和通力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城镇化规划处副处长相伟认为,长三角要发展成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必须要有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虽然原来的小长三角已经具备这些要素,但是安徽是科技大省科研基地,长三角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必须要把这个资源利用起来,把安徽的资源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中统筹利用。他同时认为,安徽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不是来沾光,而是来发光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从交通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要形成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形成“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在生态环保上,长三角城市群要求建设好生态示范区。安徽合肥是全国唯一一座拥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而且正好在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未来将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雯研究员表示,安徽发展空间较广阔,农业基础和生态保障较好,与沪苏浙互补性强。这些年,集聚优势力量,发展合肥及皖江沿线城市的开发,促进制造业崛起,显示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融合之势,具有非常广阔的潜力可挖。

  陈雯强调,长三角城市群要发展为世界级城市群,需要更大的空间容量来缓解当前突出矛盾,更多的伙伴来增强发展实力。安徽"入群",可以增强长三角向西辐射势能,还可以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于是,长三角城市群呼唤安徽入“群”。安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挪腾和疏解提供空间,可以给长三角升级提供新的支撑。安徽还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绿色产品,优质的港口资源和黄金水道,也有富余的电力能源(华东地区四分之一的电力都是由安徽输送),更有突出的科技优势、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将安徽划入了长三角城市群,这是一种国家战略眼光。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