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贵州冲到绿色经济前沿 初心是啥忘没忘?

2017年06月16日 15:42   来源:中国网   

  最近五年多以来,贵州主要经济指标高居全国增速前三, 2015 年 GDP 总量突破万亿元关口,同时森林覆盖率超过 50% ,较 2010 年提高近 10 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从 2011 年的 1149 万人减少到 2015 年年底的 493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14%…… 山美水美发展美,这是贵州坚持绿色发展交出的成绩单。从名扬天下的 “ 山地公园省 ” 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早已成为多彩贵州 “ 调色版 ” 中最重要的底色。冲到绿色经济前沿的贵州已经走得太远,可还记得迈开脚步时的初心?

  绿色发展的初心

  明初刘伯温预言: “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 千百年来,贵州的万重山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莽莽大山风光无限好,恨的是千山万水阻断了贵州的发展之路。

  素有 “ 八山一水一分田 ” 之说的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 95.2% ,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并且,贵州属于三不沿的内陆省,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开放发展方面区位劣势显而易见。

  偏远、疏离的地理位置,局促、险峻的山地环境,使贵州一开始就在发展上先天不足。同时,贵州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因而生态脆弱,一旦损害,难以修复。过去,过度的资源开采对贵州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地里环境封闭,生态脆弱,物质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 …… 作为一个经济起点低,同时又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省份,贵州拿什么来实现经济上的后发赶超?

  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与发展是必须直面的矛盾,尤其在贵州,这种矛盾愈发突出。既要为生态 “ 留白 ” 、给自然 “ 种绿 ” ,又要脱贫攻坚发展经济,贵州该何去何从?

  对此,贵州主要领导表示, “ 绝不能走 ‘ 先污染后治理 ’ 的老路,不能走 ‘ 守着绿水青山苦熬 ’ 的穷路,更不能走 ‘ 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 的歪路。 ”

  虽然发展经济 “ 先天不足 ” ,但换个角度来看,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自然阻隔保留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生态是贵州叫得响的品牌与名片。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了贵州的初心。于是,思路清晰的贵州省选择了一条生态路径: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生态友好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通过梳理贵州的产业发展不难发现,贵州省的产业发展路径都与 “ 绿 ” 紧密相连,尤其是被给予厚望的 “ 大数据 ”“ 大健康 ”“ 大旅游 ” 等具体切入点。

  知行合一的内涵

  有了绿色发展的初心后,该如何迈出步子? 500 年前,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提出 “ 知行合一 ” 的伟大哲学思想,这也成了贵州走绿色发展道路基本遵循的方向。

  对贵州的发展之路而言,所谓 “ 知 ” ,就是要明确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绝非对立,而是如鸟之两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须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所谓 “ 行 ” ,重在选择并坚持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坐山养山、蓄水用水,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着眼绿色发展,还要在 “ 合 ” 字上下功夫。不仅把绿色发展作为一种理念,而且升华为一种行动指南、道德标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还得从政策源头抓起,严格落实、一以贯之。

  既要坐而论道,也要起而笃行。绿色发展这条路上,贵州是不折不扣的行动派: 2008 年,贵阳市在全国首发 “ 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 ” ; 2009 年,环境保护部正式批准贵阳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

  从此,贵州开始了关于生态文明的又一次绿色之旅:探索流域污染补偿制度、实施绿色贵州建设 3 年行动等计划、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开展了 12 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

  、重点培育大数据等 “ 五大新兴产业 ” 、大力推进 “ 山地公园省 ” 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扶贫 ……

  绿色发展过程中,以绿为底色的贵州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发展大交通,公路、铁路、航线三位一体同时发力,打通与外界的往来渠道,如今的贵州在西南交通枢纽中的地位已日益凸显;

  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大数据的发掘、运用,打造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通过大数据和大交通,让 “ 养在深闺 ” 的贵州旅游资源和大生态登上舞台大显身手。以大旅游为龙头的多产业融合,通过 “ 旅游 +” 新经济融合的模式来推进新经济在贵州的落地生根;

  大力发展以大生态为基础的 “ 大健康 ” 产业,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有机整合推动贵州生态经济发展, 2015 年,贵州全省 “ 大健康 ” 产业增加值 760 亿元,预计到 2020 年增加值将达到 2000 亿元;

  整个过程中,大扶贫和大开放贯穿其中。如今,贵州人坚持 “ 知行合一 ” 的人文精神,黔中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绿色发展的脉动和气息,体会到推动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鱼和熊掌可兼得

  要生态也要发展,这是检验贵州绿色发展的唯一标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这句响亮的口号在贵州成为了现实。贵州以实践证明了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进而催生出社会效益。

  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贵州不仅把 “ 慢 ” 的矛盾解决了,而且把 “ 好 ” 的文章做足了,转出了贵州绿色发展的新境界和新高度,真正实现了生态的 “ 鱼 ” 和发展的 “ 熊掌 ” 可以兼得。

  五年来,贵州平均增长速度 11.6% 。连续五年增长速度位列全国前三,经济总量 GDP 从 5702 亿元增加到 11734 亿元。人均 GDP 从 19608 元增加到 33127 元。

  五年来,贵州高速公路每年增加 1000 公里 , 高速铁路通车里程从零到突破 1000 公里 , 贵州已经形成了一干十三支机场格局。如今贵州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加坚实 ,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四项支撑贵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标均已超过万亿大关。

  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措施,贵州完成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从 2011 年的 1149 万人减少到 2015 年年底的 493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14% 。

  2015年, “ 后进生 ” 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502.56 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守住发展底线的同时,也守住了天蓝、山青、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 9 个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 2015 年贵阳市空气质量排全国前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50% 。

  2016年,紧紧围绕 “ 三去一降一补 ” 累计为企业减负近 700 亿元。完成粗钢去产能 220 万吨任务,关闭煤矿 121 处、化解过剩产能 2107 万吨,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缩短到 14.7 个月。

  通过绿色转型向人民群众释放 “ 生态红利 ” ,贵州的绿色发展之路,正在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生机与活力。

  不忘初心再出发

  打开山门,撩去面纱,贵州正以滴水穿石、敢为人先的干劲精准发力,把世界请进来,把自己送出去。如今,生态建设在贵州遍地开花。

  在贵阳,生态文明理念通过 “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向全世界传播;

  在毕节试验区,一个个曾经 “ 不适宜人居住 ” 的村寨建成了美丽乡村;

  在铜仁和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相互交融,成为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世外桃源;

  在黔南和遵义,以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为代表,打响了贵州绿茶的地域品牌 ……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久前召开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未来五年,贵州将更加自觉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不忘初心诚可贵,知行合一更难得。绿色发展没有止境,贵州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