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引领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

2017年08月10日 13:38   来源:中国财经报   

  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具有强烈的产业转移内生动力。加强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引导和协调,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上中下游产业良性互动。

  被誉为“金腰带”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走廊。近年来,长江沿线省市工业企业密集,环境风险点多面广,直接危及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为此,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通过加强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企业为主体,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水耗、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引领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

  专家表示,《指导意见》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对于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减少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增长,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工业绿色发展还一江清水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 ‘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指示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指导意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耀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工业与环保领域,只有工业实现绿色发展,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才能得以保护,实现还一江清水的目标。

  据陈耀介绍,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占比接近4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4%,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轴之一。然而,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密集,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造成累积性、叠加性和潜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从产业布局来看,沿江石化、磷化、纺织、印染、造纸、电镀、钢铁等污染性行业相对集中;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汽车制造行业几乎遍布沿江各省市,特别是上海、南京、盐城、芜湖、武汉、重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数量最多的地方。”陈耀告诉记者,作为最大的内陆河流,长江流域水资源充沛和巨大运量优势,极大地降低了这些行业的生产与运输成本,也造成了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的累积与叠加。

  “《指导意见》对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加强工业节水和污染防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指导意见》,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传统制造业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落差,因此具备产业转移的强大动力。”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长三角下游地区的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很多企业计划将生产环节配置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在此情形下,依托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和联动效应,推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承接下游及沿海地区的产业链转移,对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指导意见》提出,要实行产业转移。在陈耀看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具有强烈的产业转移内生动力。加强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引导和协调,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上中下游产业良性互动。

  财政助力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

  为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进一步向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水污染防治等项目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节水治污、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等。落实现有税收、绿色信贷、绿色采购、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快支持企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同时,鼓励长江经济带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探索区域污染治理新模式。

  “在政策支持下,未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规模会持续增大。”陈耀告诉记者,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中,财政政策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各级政府可以依靠自身财力建立一批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基金扶持,使一大批支持类和鼓励类的产业做大做强。对于一些需要关停搬迁的企业,财政可以通过财政贴息、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这些企业度过难关。

  “不仅如此,财政可以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引导江浙沪长三角省市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陈耀对记者说,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和运营管理,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合作开发中,能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据陈耀介绍,《指导意见》将《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作为附件,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作出总体引导。《指导意见》提出,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有序建设沿江产业发展轴、合理开发沿海产业发展带,大力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除了财政政策发挥作用外,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能把污染的责任全都推给政府,更不能让老百姓帮企业买单。”陈耀告诉记者,企业应以自身为主体,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水耗、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引领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

  据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及产业发展情况,沿江各省市严禁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扩能。在契合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沿江各省市要加大急需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创新,推动先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支撑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

  显然,对于这条经济带上的城市、企业和居民来说,长江的“角色”也正在发生着嬗变。随着横向生态流域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状也将得到极大的改观,河流源头及水质较好湖泊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重污染水体治理、总磷污染治理都将同步进行、同步见效。“可以预见的是,无论长江经济带如何建设,决策层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首位,决不走‘先发展再治污’的老路。”陈耀说。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