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岸十年"农业情":从产品展销合作到割舍不下的感情

2017年09月18日 14: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真真 郭斌

两岸十年“农业情”:从产品展销合作到割舍不下的感情

  17日,以“两岸携手、以农为媒、共享商机、互利双赢”为主题的第十届“农订会”拉开序幕,作为对台农业专业性展会之一,十年的农订会,让海峡两岸农业人“以农为媒”,从一开始的“展销情”到如今的“兄弟情”,加速了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图为台湾展区人潮涌动。 郭斌 摄

  中新网南安9月17日电 (刘真真 郭斌)今年是台湾天岭茗茶的李佳勳接过父亲的班,来到福建南安参展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以下简称:农订会)的第六个年头,他笑着说,从父亲到他正好和农订会结缘十年了。

  17日,以“两岸携手、以农为媒、共享商机、互利双赢”为主题的第十届“农订会”拉开序幕,作为对台农业专业性展会之一,十年的农订会,让海峡两岸农业人“以农为媒”,从一开始的“展销情”到如今的“兄弟情”,加速了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图为台湾沅津果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甘光伯和爱人洪玉蟾把自家的精品水果搬到了展会,并熟悉地操作着微信支付系统。 郭斌 摄

  图为台湾沅津果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甘光伯和爱人洪玉蟾把自家的精品水果搬到了展会,并熟悉地操作着微信支付系统。 郭斌 摄

  “每年都来参加农订会,一是为了和大陆的客户朋友们见面,二是可以和兄弟展商们沟通技艺。”李佳勳说他卖的不是茶叶,而是感情,虽然两岸市场因很多因素十年来起起伏伏,但他仍喜欢和大陆同胞们打交道。

  这十年的农订会,让李佳勳印象深刻的是:展馆条件从早期的简易搭盖的“三温暖”到如今室内的“清凉房”,南安城市建设不断的完善,两岸交流愈加紧密。

  “我们茶叶每年有40%的份额销往大陆市场,其中有32%是通过展会销售出去的。”李佳勳认为,一水之隔的这个农订会让他受益匪浅。

  台湾沅津果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甘光伯首次参展,他和爱人洪玉蟾把自家的精品水果搬到了展会,并熟悉地操作着微信支付系统。甘光伯称,错过了九届的农订会,这一届他把最好的水果带来和大陆兄弟分享了。

图为展会现场。 郭斌 摄

  图为展会现场。 郭斌 摄

  “我们来大陆参展之后,发现大陆的微信支付很实用。”洪玉蟾说,不仅两岸农业技术在不断的融合共进,互联网的便捷应用也在提速。

  台湾农业向来以产业化、科技化、精细化闻名,农订会加速了两岸深度的合作。第五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卓炳连带着他从台湾引进技术,在家乡南安种植出的三样拳头产品香水柠檬、火龙果、百香果参加本届农订会,这是他连续五年参加了。

  他认为,2010年种植以来,第五季产品得到市场好评,一方面得益于台湾专家的精心指导,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参加农订会给他们带来了知名度。

  而参加农订会后,引进台湾技术发展农业的不只有卓炳连。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在南安已投产的台资涉农企业共有6家,还有十几家正在筹建中,而引种台湾种苗的本地种植户,更是数不胜数。

  十年农订会,频频让两岸农业人积极点赞。据悉,前九届农订会,已累计签订购销合同(合作意向)1942份、成交金额达136.52亿元,对台辐射范围已实现从局部到全岛超过500家企业和团体,展销品种从单一水果到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合作领域从仅限农渔产品展销发展到开展深加工合作和台杂品贸易,展销范围由两岸农渔产品扩大到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这第十个年头里,更在进一步深入探索两岸民间经贸交流合作的新方式、新渠道和新载体。

  “南安与台湾血缘相亲、地缘相近、农业形态相似,经济文化交流极为活跃。作为商务部重点支持展会和厦门“9·8”投洽会系列活动之一,农订会为推动两岸农业合作、深化经贸往来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平台和桥梁纽带。”南安市委书记王春金表示,在两岸农业人的共同努力下,农订会的下一个十年将更加灿烂辉煌。(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