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港离宁波有多远?

2017年11月22日 17:13   来源:宁波日报   

  图为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胡锦渠 摄)

本报记者 单玉紫枫 包凌雁

  自由贸易港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交易港。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署名文章中,对标全球最高水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将是两个重要参照地。在上海率先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方案报送至国家有关部委后,我市相关部门表示,宁波正抓紧研究自由贸易港相关建设方案。

  自由贸易港已成为新的政策风口。

  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之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开放议题。

  面对这样的开放新探索,宁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可能性和路径在哪里?在企业期待中,自由贸易港又将给宁波带来怎样的影响?上周,记者走访相关人士,探寻答案。

  优势:

  宁波兼具六大要素

  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中,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自由贸易港作出了权威定性:“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显然,自由贸易港核心在于“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经济学博士晓行分析,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一个成功的自由港必须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和物流供应能力、发达的经济腹地、接轨国际的贸易管理制度、高效的政府监管体系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这六大条件缺一不可,宁波全部具备”。

  他认为,宁波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在世界航运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背景下,宁波舟山港处于连接亚太主要港口的中心位置,离国际深水航道最近,建设自由港区的条件得天独厚。而决定港口地位和资源配送水平的关键在于中转能力,这就使得宁波舟山港具备了比上海港等其他港口更优越的区位优势。”晓行表示,这种优势能直接转化为港口的运营优势。

  宁波的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在专家看来,宁波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空间布局以临港集聚、县域支撑为特点,经济发展活力强,转型升级包袱轻,再加上,全面开放优势以及宁波舟山港管理机制体制已经理顺等,已形成“世界其他港口都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期待:

  共享贸易便利化

  据市商务委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770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666家。建设自由贸易港,宁波进出口企业有何期待?

  “对标中国香港或新加坡,未来宁波将迎来更便捷的通关程序、更优惠的税收及产业政策,以及更为灵活的金融服务,使得企业在货物流通、资金流转的过程中,迎来更大的便利化。”世贸通总经理方敏说道。

  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世贸通自2012年正式上线以来,已实际服务中小外贸企业5000余家。方敏认为,对外贸企业来说,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将是一种倒逼机制,使所在辖区的企业,以更开放的视野,纳入到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内,并搭上自由贸易的早班车,实现更好的发展。

  从世贸通平台本身来说,现阶段主要是通过平台方式更多地集中资源,使得中小外贸企业在抱团出海的过程中,享受到平台效能释放带来的红利。“期待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在宁波早日落地,以惠及更多宁波外贸企业。”方敏说。

  谋划:

  探索自由港的“宁波模式”

  专家建议,建设自由贸易港,要从全局高度、区域整合、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功能等多方面入手。

  “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放在宁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视野来考虑。”专家表示,宁波要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从服务全省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大局出发,在申报自由港区的同时,考虑宁波都市区的构建,服务和带动舟山等周边区域的发展。

  其次是加快特殊监管区的整合,为自由港区建设创造条件。要以梅山保税港区为龙头,整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空港保税区和相对应的港区,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强化资源配置功能,发展国际中转、国际仓储、国际配送、出口加工等业务,建设大宗商品和特色消费品交易中心,逐步向自由贸易区过渡。

  在宏观层面上,市港航局局长葛更坚提出了宁波与上海错位发展的思路。在自由贸易港发展模式和主攻方向上,宁波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与上海错位发展,加快提升金融、信息、人才智力等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主动争取国家政策支撑,重点要在石化产业、船舶制造、高端制造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领域下功夫,探索推进宁波特色自由港区建设的研究和申报。

  未来,宁波要以自由贸易港建设为契机,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大力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加快推动海关、国检、海事等口岸监管服务实现一体化。二是以梅山保税港区为龙头,加快整合特殊监管区资源,强化资源配置功能,为自由港区建设创造条件。三是加快推进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创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一圈三中心”等战略深入实施,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建设新模式、新路径。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