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将重点发展航空物流

2017年12月26日 11:42   来源:青海新闻网   

  原标题: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将重点发展航空物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员令。近日,天津与北京、河北共同研究制定的《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实施。此举标志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天津将更好更有效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一步深化重点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合作共建。

  强化巩固物流贸易优势 航空物流正着力推进

  天津是公认的近代北方传统贸易中心,仅在天津解放后的10个月里,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就达到5000多万美元,与天津口岸开展贸易的国家就达到21个。但随着世界联系的加强,在现代物流运输需求面前,传统物流贸易如何向现代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和贸易转变成为摆在天津面前的课题。最新发布的《天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建设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建成高度协同、高效便捷的国际一流口岸“。2014年9月诞生的天津航空物流区迄今为止也吸引到了海航、国货航、TCS、天津航空等一批航空运营、物流项目入区经营。显然,以航空物流引领提升物流贸易发展水平、推进多式联运已经成为天津市的一项重要方针。

  持续布局 着力打造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国家发改委、民航局近日印发的《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北京“双枢纽”机场与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实现与轨道交通有效衔接;到2030年,京津冀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空铁联运、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

  其中对天津的定位是,到2030年,天津将建设成为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为达成这一目标,天津正通过各种方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天津拟定的《分流首都机场全货运航班,建设我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方案》等一揽子支持政策正在准备实施落地中。此外,天津市和海航集团签约组建的天津货运航空有限公司于去年正式成立,今年已经拿到民航局批复。公司负责人表示:将以天津机场为基地,开辟辐射东北亚及欧美地区的货运航线,力争5年内达到50-100架机队规模。

  除此之外,天津市政府又于近期与海航集团进行会谈,双方就物流、航旅、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交换了合作意向。事实上天津早已成为海航集团重要的投资区域,此前早在2009年,海航集团旗下天津航空已经成立,天津华宇、北方石油、渤海租赁、渤海人寿等在天津家喻户晓的企业均为海航集团成员企业。可以说,这次天津市政府与海航集团的密切互动,背后应该是天津对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目标的决心和信心。

  强援鼎力支持 海航多个项目入驻天津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家推动力度空前。而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海航等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正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持续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当前,国家要求要天津突出差异化定位、打造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应当看到,海航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在其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天津客运航空市场,海航旗下的天津航空、海南航空等9家航空运输企业在天津投入约57架飞机,全年在天津起降航班约5万架次;实现旅客运输量约600万人次。在货运市场,海航货运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布局了客机腹仓货运业务、全货机货运业务和货站服务。

  截至2017年8月,海航集团在天津共有企业35家,员工约4万人,总资产约2700亿元,在天津已经有北方石油、津海海运、渤海租赁等深耕多年的业务企业,在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可谓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

  海航集团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快速成长起来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海航在成长过程中,始终立足实体经济,坚持实业报国,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据了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海航集团也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在物流、航旅、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打造天津这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责任编辑:秦宇雯)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