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驼铃声声……从汉长安出发,一路向西,丝绸之路串联起当时最耀眼的文明,开启了改变世界的文明交流史;两千多年后,从古老的丝绸之路起点到“一带一路”核心区,陕西光芒璀璨。2017年,陕西对外开放领域亮点频出、成绩不俗。
为陕西外贸发展 增添新动力新活力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随后,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安港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这是继获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和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后,西安港再添一项口岸功能,为陕西对外开放平台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增添新动能。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及陕西省支持外贸回稳向好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陕西口岸功能的不断增多等外贸发展环境的优化改善,为陕西外贸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来自西安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23.7亿元,增长39.8%,占当年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1.9%。其中,出口270亿元,进口53.7亿元,分别增长49.8%和4.8%。部分主要出口商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明显,其中汽车出口15.4亿元,苹果汁出口3.3亿元,分别增长1倍和72.8%。
自贸区内新增注册企业9347户
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首先开展的就是“放管服”改革。其中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建立了“一口受理、多证合一、多项联办”的联办平台。全面推行微信远程办照、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企业登记注册的时间大幅压缩,由原来的15天缩短到3天以内。
据了解,陕西在自贸区建设方面,持续推进试点任务和“放管服”改革。截至目前,165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启动实施158项,其中已完成48项;一次性将213项省级审批备案事项下放和委托自贸试验区;市场准入环节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合一、多项联办”,企业注册登记缩短至3个工作日。
同时,加快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运营,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创新落实24项监管服务举措,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精心培育特色创新案例77个,“微信办照”等经验被全国推广。
通过自贸试验区一系列改革创新释放的制度红利吸引境外企业到自贸试验区内发展。“放管服”改革得到了深入推进,给企业注册带来了极大变化。截至2017年底,自贸区内新增注册企业9347户,新增注册资本3099.8亿元,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231户。
进口商品种类多了价格便宜了
陕西自贸试验区的落户,也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带来了利好。目前陕西开往中亚的“长安号”货运班列已实现双向稳定开行,陕西自中亚地区进口大宗商品已实现常态化,进口商品种类不断丰富,西安正逐步成为中亚货物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聚集、分拨点。2017年,我省对中亚地区进出口总值6.9亿元,同比增长1倍;其中,出口5.8亿元,进口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6%和3.2倍。
随着自贸区的获批和各类指定进口口岸的运营,西安港直接进口哈萨克斯坦的面粉、欧洲的食用油、北美的肉品,极大丰富了市民日常生活。去年以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和陕西粮农集团先后从哈萨克斯坦进口优质小麦0.59万吨、面粉1.07万吨、油脂0.82万吨、菜籽1.06万吨,供应省内市场。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发展100万亩粮油种植基地,项目一期年加工30万吨的油脂加工厂建成投产;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投建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项目一期年加工10万吨的面粉加工厂已经试投产。今后,将有更多的中亚以及欧洲优质粮油食品进入西安市场,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对于市民来说,自贸区内设立的西安港进口商品直营店(ULIFE)、澜博LENPO跨境购物中心、西安港进口红酒交易基地等,国外商品总体优惠了20%到30%以上。
政协委员:借助优势 寻求自贸区特色发展之路
“自贸区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窗口,是让西安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渠道。”省政协委员、西安市工商联副主席陈笑说,自贸区建设要向一线城市、沿海城市学习,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硬件设施要跟上,软件配套服务也得跟上。
省政协委员、省总商会副会长陈高志表示,要充分发挥陕西在能源、科教、产业、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一带一路”和“海外陕西”的发展机遇,寻求陕西自贸区的特色发展之路。加强制度创新,不断完善自贸区政策体制与机制,不断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优化自贸区营商环境。还要加大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配套建设,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以及“混合所有制”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外优秀资本入驻自贸区。
此外,出台鼓励、支持自贸区内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对在“走出去”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我省民营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记者王嘉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