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4日 肖友才)

2018年01月30日 15:24   来源: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网站   

  ——201814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 肖友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新一届州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全力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多重挑战,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好成绩,圆满完成了州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千方百计稳增长,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坚定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全州经济呈现“快于去年同期、好于年初预期”的发展势头和“总体平稳、稳中趋快、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261亿元,增长(同比,下同)8.3%;工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亿元,增长1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7亿元,增长(同口径)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40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增长12.0%,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项目投资显著扩大。强力抓实“项目年”活动,围绕优势资源上项目、围绕特色产业上项目、围绕基础设施上项目、围绕脱贫攻坚上项目,突出抓好省重点项目29个、重点推进项目60个,集中开工项目4批476个,总投资679亿元,是历年来项目建设投资最高、规模最大、开工最多、进度最快的一年。

  干群收入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快于经济增速0.7、3.7个百分点,收入比由2.9:1缩小至2.8:1,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控制在2.2%以内,低于省控制线0.8个百分点,住户存款余额225亿元,增长7.4%,干部群众购买能力、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调结构,产业培育卓有成效。全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突出特色抓生产、发展工业强加工、全域旅游促营销的全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融合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加速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5.8:36:38.2调整为24:39.1:36.9。

  全域旅游开启新格局。坚持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强力推进“四个转变”,全州旅游从城镇到乡村、从景点到景区全面发力,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整体推进,串起了一个个景区景点、连起了一座座城镇村寨。规划布局旅游综合服务体73个,启动开发优质景区10个,强力提升景区景点5个,全面打造4条景观大道、6条精品线路,5A景区实现零突破,4A景区增至5个,3A景区新增3个,海螺沟景区“厕所革命”被评为全国十大成功典型。大力拓展客源市场,提升“圣洁甘孜”形象,举办山地旅游节等节会赛事和推介活动7场。全年共接待游客16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分别增长28.1%、27.3%,我州成为全国热度最高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之一。

  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全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有序发展电矿产业,突出抓好园区经济,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新增水电装机322.5万千瓦,总装机突破“千万”大关,达1153万千瓦。累计参股水电开发26万千瓦,力邱河流域水电自主开发前期工作全面启动。甲基卡锂辉矿国家整装勘查新探资源量48.4万吨。甘眉、成甘“飞地园区”引进重点项目11个,协议引资254亿元,增长25.7%,创历史新高。规划建设“州内园区”20个,建成7个,入园企业36户。第二产业增加值迈上“百亿”台阶,达102.4亿元,四年来首次超过三产。

  特色产业展现新魅力。千方百计育龙头、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累计引进培育涉农企业142户、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796个、建成特色农林产业基地167万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特产品175个,首次实现蔬菜供港直销。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菜篮子”州长负责制,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丰收。编制完成全省首个市(州)级中藏医药产业规划,种植中藏药材5.6万亩,生产制剂193吨,藏医药服务增量提质。培育发展文化企业28户、个体经营单位560户,全面建成亚丁非遗主题社区、香格里拉演艺中心,成功举办康定情歌音乐节等文化节庆活动13场,《康定情歌》对外巡演,《亚丁·三怙主》实现驻场商演。

  一年来,我们凝心聚力强创新,改革开放卓有成效。坚持以创新引领、以改革破题、以开放聚力,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破欲破而未破之题、办想办而难办之事。

  全面创新改革取得新突破。出台改革方案153项并全力抓好落实。强力推进资源管理改革。成立资源管理委员会,制定“1+4”资源管理办法,强化水电、矿产、旅游、森林、砂石等资源管理,依法依规清退旅游开发项目8个、叫停水电开发项目21个、关闭砂场56处、提请注销矿权100宗,把优势资源牢牢掌握在党委政府手中。强力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制定《城乡规划编制办法》等制度,健全州、县规划委员会,建立州、县、乡三级规划监督委员会和乡规划执行委员会,进一步理顺规划监管体系。强力推进招投标制度改革。制定政府性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工作新规定,通过固化招标文本、电子招标投标、规范中介代理、实施抽签摇号等改革举措,有效遏制围标串标,力促企业州内注册,全州建筑企业由32户增至286户、增长8倍,其中164户取得建筑施工资质证书、增长4倍,为促进经济发展、财政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强力推进商务投促体制改革。整合州商务投促职能,组建县级商务投促机构,成立州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和上海、广州、深圳3个驻外招商分局。强力推进供销合作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州县供销社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搭建农特产品促销全新平台。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耕占税适用税率,乡村财政财务管理试点稳步推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康定机场集团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康定大酒店资产清理整治有力有序,组建城投公司,全面启动交投公司改革。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承包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流转5.7万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资本市场挂牌公司零突破。

  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坚持精准招商、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开展“知名企业进甘孜”和“圣洁甘孜”走进广东、走进上海系列活动28场,与30余家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约项目51个,签约资金590亿元,到位资金163亿元,创历史新高。深入对接广东对口支援和省内对口帮扶,到位资金7亿元,实施项目383个,竣工项目210个。厅州、院州、校州和毗邻地区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民营经济迸发新活力。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5条措施和3个配套制度。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全省率先实施“23证合一”。“营改增”全面运行,全部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州市场主体达4.85万户,注册资本金862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9.5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

  一年来,我们全力以赴补短板,基础建设卓有成效。强力推进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坚决破除事关甘孜长远发展的制约瓶颈,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基础建设大提速。全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强力推进第三轮“甘推”项目建设,谋划敲定第四轮“交通大会战”,建设重点项目22个,完成投资137.2亿元,连续五年投资超“百亿”。新(改)建公路10224公里,建成通车8709公里,改造提升出州通道14条。甘孜机场建设顺利推进,泸石高速核准获批。雅康高速雅安至泸定段试运行,彻底结束“零高速”历史。“世界第一高”雀儿山隧道、“西南第一长”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四川第一跨”兴康特大悬索桥精彩亮相央视大型专题片《还看今朝》,成为彰显十八大以来全省发展成就的标志性工程。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巩固提升贫困群众安全饮水2.2万人,新建农村电网3572千米,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63.9%。

  城乡面貌大提升。全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制定“七管齐下”“四态合一”工作思路,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0.4%。实施项目525个,完成投资40亿元,强力打造提升“9+2”“魅力县城”、95个“风情小镇”、183个“美丽村寨”,建成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建27.2万平方米,建成省级文明县城3个、卫生县城2个、幸福美丽新村414个。深化城镇综合执法改革,查处违法用地1672宗,收回土地676亩。康定“11·22”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生态环境大优化。全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制定最严保护、最严管理、最严执法、最严问责的“四个最严”制度,出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16条措施,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投资23.8亿元,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甘孜行动”,持续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82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育林2.1万亩、湿地恢复0.3万亩、花湖花海1.8万亩、重点区域绿化0.8万亩、道路绿化846公里,实施草原禁牧45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7963万亩,成功获批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10个,申报国际重要湿地2个。严守耕地红线,全州实际保有耕地154.8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8.9万亩。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环境空气质量100%优良,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100%优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州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设置各级河长3549名,实现河长全覆盖、巡河常态化。从严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州内首轮环保督察实现全覆盖。强力整改省环保督察突出问题342个,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07件,问责追责73人。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