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必须打好转型升级硬仗。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促进增量优质、存量优化,努力实现在破中立、在消中长。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制定实施去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更加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倒逼去产能行业向高端、优质、新兴产业发展,年内压减钢铁产能1000万吨以上、煤炭1062万吨、水泥100万吨、焦炭500万吨、平板玻璃500万重量箱、火电50万千瓦,钢铁“僵尸企业”全部出清。千方百计降成本。开展“降费减负”专项行动,落实“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力争全年降低企业成本300亿元以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开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制定实施《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滚动实施100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培育5个智能制造示范园区、100个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真落实支持工业设计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设计+”产业链,带动产品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提升。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大数据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高端装备制造等10个领域为主攻方向,实施高技术产业化、标准体系创建等六大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局部强势。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加快服务业扩规模提质量。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制定实施《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与涉军单位战略合作,支持军民融合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产业,加快推进光启新材料、华讯方舟太赫兹等项目,抓好27家国家级和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年内军民融合企业达到750家。
(五)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质量成就未来,没有质量就没有未来。要将质量理念固化为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转化为质量行动。落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质量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提升,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以高质量创建名品牌,以高标准、高质量、名品牌构建河北信誉。强化标准引领,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全覆盖的新型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培育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标准领跑企业,促进新技术向新标准转化,年内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标准90项以上。提高质量水平,组织开展制造业、消费品、服务业等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强化质量基础科研。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提升“双千双百”工程,鼓励引导我省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国工业大奖,培育更多“河北工匠”,增强行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快品牌培育,继续推进千项新产品开发、千项品牌培育“双千”工程,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挖掘打造知名品牌和“百年老店”。完善诚信体系,整合信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引导市场主体以信誉赢得市场、赢得效益,增创发展新优势。
(六)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改革是活力之源,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认真落实中央的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照后减证”为关键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着力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抓好国企改革10项试点,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推进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审批核准,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潜力。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全面深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妥开展环保税改革。抓好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力争更多的本土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和境外上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投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改革,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抓好定州市“三块地”改革试点和16个省级以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搞好第四次经济普查。统筹推进教育文化体育体制、“三医联动”、监察体制等领域改革。要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制定实施加快形成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措施,更多调动全球资源,跨出小天地、构建大格局。强力实施精准招商。分级制定完善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用好达沃斯论坛、“5·18”经洽会、友好省州等平台,加强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合作,下大力引进国内外龙头项目和产业链关键项目。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以上。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依托海外产业园区和重大合作项目,促进装备、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突出重点国别、聚焦重点产业,支持钢铁、光伏等优势产能走出去,抓好中塞友好河北工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更多国际产能合作样板工程。鼓励企业并购国外资源、先进技术、研发团队、营销网络,提升国际价值链分工地位。力争全年对外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开展中外合作产业园、省际合作产业园创建,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以上。
(八)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到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等各个方面,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抓好4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建设,粮食产能稳定在670亿斤以上。发展科技农业,围绕18个农业特色产业和产品,构建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绿色农业,大力推广节水小麦品种和配套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6万吨和1600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质量;发展品牌农业,年内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达到1020个;发展质量农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农产品质量检测整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加快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平安乡村创建行动,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实施强村富民行动,加大对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发展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发展畜牧、蔬菜、果品等特色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抓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