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6日 沈晓明)

2018年02月05日 13:55   来源:海南日报   

  三、2018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控制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21项工作:

  (一)关于深化改革开放

  1.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着力提升旅游、金融、会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质量和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洋浦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深化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新开通境外航线16条以上。大幅提高海南与东盟沿海国家集装箱航线覆盖率。深化琼港琼澳琼台合作。深入推进外贸业态创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积极落实海南参与“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全力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场外交、纪念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等活动,展现海南良好国际形象。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省总体规划,完善“多规合一”综合信息平台,加强总体规划督察,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巩固农垦扭亏为盈成果,提升农垦核心竞争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治理体系,完成部分市县农信联社改制。实施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推进分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试点,逐步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与市县财政关系。完成东方市和琼山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验收推广、各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统筹推进文昌市征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务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真正把有含金量的审批权限放下去,真正实施更好的监管,真正提供更优的服务。大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政府信息共享,实现共享率100%;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实现80%的事项网上审批;政府信息共享和“不见面”审批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二)关于扩大有效需求

  3.拓展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文化、养老、医疗、家政等服务;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邮轮游艇、医养结合、文化创意、婚庆节庆、通用航空、房车、信息等新兴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促销活动。提高消费品质,进一步放大离岛免税和离境退税购物、入境免签等政策效应;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开展省政府第二届质量奖评选;加强海南老字号的认定和保护,打造一批有历史底蕴、受游客欢迎的老字号消费品牌;启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三年攻坚行动,改造老旧农贸市场76家;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民宿、中外美食村庄。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以高压态势重拳打击欺客宰客行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中外游客在海南消费既开心又放心。

  4.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和质量,省重点项目安排产业性项目占50%以上。加强投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减少房地产投资比重,继续深化“两个暂停”、中部生态核心区永久停止开发新建外销房地产等调控政策,严格执行预售许可证、价格备案、公建配套等制度,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科学调控房地产开发规模、结构、布局和节奏。坚持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按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集约用地、保证投资品质、解决本地就业、创造有效税收的标准招商选资,办好海南综合招商和境内外招商活动,加强境内外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点对点招商和上门招商,提高招商项目的履约率、落地率。

  (三)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完善互联网产业布局,落实国家《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推动建设国际海缆海南登陆点,探索设立离岸数据中心,推进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海口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海南数据谷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互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超550亿元。充分发挥药品、器械、税收等优惠政策效应,加快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早日成为高端医疗和尖端医疗技术集聚区。引进国内外龙头医药企业、研究机构,做大做强海口药谷,全省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抓好大型会展场馆建设,引进培育一批会展龙头企业、会展会议品牌,办好“冬交会”“海购节”“海购会”等会展,推动“海博会”上升为国家级展会,支持会展企业参加全球展览业协会,力争全年千人以上会议达120场,展览总面积达到165万平方米,会展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利用融资、保险等金融手段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支持企业更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十二个产业、“五网”基础设施、“三农”、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等信贷投放,利用贫困地区首次公开募股绿色通道等政策,引进优质公司资源;争取新设消费金融公司、法人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推进海南银行等实现县域网点全覆盖,探索激活存量金融牌照资源。加快培育发展动漫游戏、影视制作、体育赛事、旅游演艺等产业。

  6.以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业升级。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效益,既关注游客数量,更重视旅游消费、税收和带动农民增收等指标。推动首批12个市县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环岛旅游公路,同步建设绿色骑行道和步行道,完善沿线50个景点,启动建设50个世界一流的旅游驿站,优化提升滨海传统景点,形成镶嵌在海岸线的“珍珠项链”。发展海洋、乡村、红色、研学、热带雨林等旅游业态。推进西线铁路旅游化改造。加快三亚邮轮母港功能性开发与拓展,启动环海南岛海上游相关工作,力争增加西沙旅游邮轮到达岛屿数量。深入实施“旅游+”工程,加快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体育、医疗健康、互联网、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符合国际惯例的旅行促销,加大举办国际赛事和文化活动力度,推动旅游客运、旅游标识、公共服务设施等国际化改造,国际游客人数突破130万人次。推动亚特兰蒂斯等大型旅游综合体竣工开业,努力引进世界著名品牌游乐园。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7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900亿元。

  7.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推进特色农产品调优增效,完成调减12万亩甘蔗和调优95万亩水稻任务,扩种冬季瓜菜、特色花卉各10万亩,复耕10万亩撂荒地,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推进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支持槟榔、椰子、胡椒、咖啡、益智、茶叶、热带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运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和公共知名品牌创建,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建设农产品拍卖交易中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力度,转移就业8.5万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惠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力争天然橡胶和瓜菜价格指数保险全覆盖。基本建成博鳌国家农业公园,启动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研创中心、展销中心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抓好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创建,发挥美丽海南百镇千村辐射带动作用,释放农民增收新动能。

  8.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新增深水网箱750口,新建3个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新增产能1万吨,建成2个以上海洋牧场;调整优化渔船结构,积极发展外海捕捞;编制美丽渔村建设规划,支持建设一批休闲渔业示范点;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渔业附加值;高标准建设铺前渔港,加快白马井等中心渔港升级改造。依托洋浦、东方产业园区,引导油气产业向新材料、精细化工延伸,完善油气石化产业链。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继续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加快秀英港滚装业务整体搬迁至新海港区,继续推进清澜港、临高金牌港等公共码头资源整合,全省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突破2亿吨。完善海上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和岛礁码头建设。

  9.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抓好文昌航天科技城、三亚深海科技城、南繁育种科技城规划,争取年内有实质性启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企业研发支持力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推进海南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知识产权基础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效率、便利化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支持东南亚等国外青年来海南创业,使海南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热土。

  10.提高土地产出和园区运营管理效益。惜土如金,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引导资源要素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创新土地供给机制,设定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税收收入控制的土地出让标准,建立起用地效益评价和考核制度,努力实现土地出让减少、土地利用效益提高。加强省级土地储备,建立闲置土地处置长效机制,完成停缓建房地产项目处置任务。出台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完善生产力布局,做大做强洋浦、美安、东方、老城等重点产业园区,整合改造现有六类产业园区,避免同质化发展。制定产业园区目标考核评价细则,提高园区运营管理能力。

  11.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禁止为任何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举债进行担保承诺。防范房地产风险,坚决遏制土地投机炒作,防止高地价推涨房价,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对非法集资、地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新金融业态不规范经营等风险隐患的防控,强化金融监管问责,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宋雅静)

共(6)页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