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80后”“务农”研究生夫妻:请叫我们新型职业农民

2018年03月21日 13: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80后”“务农”研究生夫妻:请叫我们新型职业农民

  图为魏韩英后备箱准备送货的草莓。受访者提供

  中新网舟山3月21日电(记者 林波)“农民是我们的职业,请叫我们新型职业农民。”从研究生毕业初出茅庐的“菜鸟”农民到浙江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80后”魏韩英如是定义自己的职业。

  2010年,魏韩英和丈夫胡冬冬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浙江舟山当农业技术员,而后承包农田创业,成立舟山市海天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从事蔬菜瓜果种植。

  过去提到“农民”,人们常常会将其与“泥腿子”、“乡下人”等划上等号。

  彼时,园林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很多园林专业的研究生选择在城市就业,有的人年薪甚至高达数十万元。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毕业前夕,魏韩英和胡冬冬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遇,回到了胡冬冬的老家——舟山桃花岛当一个新型职业农民。

图为草莓大棚。受访者提供

  图为草莓大棚。受访者提供

  回忆起当初自己所做的这个决定,魏韩英仍记忆犹新:“我的家人反对去农村工作,甚至觉得农业没前途,一个研究生可以在城里找到更为体面的工作。”

  但在魏韩英和胡冬冬的心中,农民并非过去的“泥腿子”,“农民应该被赋予科技的力量、前沿的专业知识,农村也可以成为就业、创业的热土。”

  2010年,魏韩英和胡冬冬选择一家在桃花岛的瓜果合作社上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指导农民种植草莓。

  伴随着桃花岛的海风,时光转瞬即逝,在田间地头工作一年后,2011年4月,夫妻俩决定“单干”,开始承包土地,建立属于自己的水果基地——舟山市海天源果蔬专业合作社。

  “我们打算从种植精品草莓开始。”对于未来的规划,魏韩英胸中自有丘壑。

  魏韩英主外,负责对外销售;胡冬冬主内,负责种植等“实操”工作。8年来,这便是夫妻俩的分工。

  每天早晨5时30分,魏韩英会早早起来去大棚里捡菜叶子喂鸡。喂完鸡,她会上街买菜做早饭。而吃完早饭,夫妻俩便一起去草莓棚里摘草莓。

  “我们的草莓都是通过微信提前订购的,早上采摘,下午送货,保证新鲜。”在魏韩英的水果基地里,草莓正处于生长旺季,抹抹嫩红的果子隐印在翠绿的叶子之中,带着鲜活的水果清香。

  借助互联网技术,新型职业农民正在生机勃勃的“双创”时代挥洒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事实上,除了草莓外,魏韩英的大棚里一年四季都少不了瓜果的飘香——冬季和春季有草莓,夏季有番茄、白瓜和西瓜,秋季有玉米。据了解,在水果基地中,有50亩的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和100亩的果蔬种植推广基地。

  “农民就是‘苦’。”在魏韩英看来,除了辛苦,农民是一个容易使人幸福的工作,“看着亲手种下的草莓开花、结果、采摘,收获的满足感只有体验过才能感知到。”

  尽管这些年,海风和阳光将魏韩英变成了“黝黑”的人,但在胡冬冬看来,妻子仍如相识初期般有魅力,“我们两个人即是夫妻,又是朋友,更是合伙人,遇到技术难题,我们甚至可以进行专业交流。”

  当下,随着环保意识及健康饮食的深入人心,绿色农产品渐渐走上了人们的餐桌,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

  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夫妻俩种植的蔬菜、草莓和水晶瓜等果蔬农产品经浙江省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达到了无公害绿色标准。此外,他们还采取种养结合方法实现了循环农业。

  除了种植外,魏韩英和胡冬冬也积极向周边的农民推广新技术和新知识。

  “我们的瓜果种植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具有绿色环保的功能。”魏韩英以草莓为例,采用“以虫治虫”方法治理虫害保证草莓绿色生产,“用害虫的天敌——小瓢虫来消灭草莓中的害虫,既保证了不受虫害,又保证了纯绿色食品没使用任何农药。”

  随着时代的变迁,伴随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农民这一职业似乎又有了新的演变。“农民”再也不是一个标签化的尴尬身份,而是逐步成为了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

  “乡村振兴更需要年轻力量的加入,只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才会焕发出新的光彩。”在魏韩英看来,当下应该打破对农民的职业偏见,改写农民的形象,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