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1日,被视为现代“西市”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贸区”)正式挂牌。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陕西自贸区实施范围119.95平方公里,包含三大片区、9个功能区,承担着建设内陆改革新高地、加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支点的重要职责。
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陕西自贸区挂牌一年以来,各功能区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精雕细塑”营商环境,既切实转变了政府职能,也激发了市场活力;以贸易监管、人文交流、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创新为抓手,利用制度红利的不断释放,探索、总结出越来越多“陕西经验”。
投资便利“塑”营商环境
当记者来到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时,西安西港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工作人员党祎娜正凭着管委会短信发来的取件码,在一台24小时快递箱中,自助取回了刚刚办好的“城建档案协议”。她所取件的快递箱正是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打造的“24小时自助信包箱”,将政务服务从8小时延伸到24小时。“这个24小时信包箱让企业不用再赶着上班时间来排队办件、取件。”她说。
西安国际港务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程婉茹介绍,放置在国际港务区综合服务大厅自助服务区的“24小时自助信包箱”,设有40余个箱格,办事人员无须抽号、等待叫号,在任何时间只需自助操作信包箱完成自助交件和取件,全程只需一分钟。“最近,我们也完成了调研,很快会在辖区内企业集中的园区、社区设立更多的信包箱。”
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功能区,从事酒店经营业务的陕西百瑞天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为了给开设在空港新城的酒店增加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销售业务,需变更营业执照的企业经营范围,而后才能持新营业执照办理出版物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没想到原来要十天才能办好的两个证照,现在只用4天就能办好。”公司负责人宋芳说。
经过一年来的创新探索,陕西自贸区加速推进“放管服”改革,包括西安国际港务区入驻企业园区的“政务服务驿站”、西安高新区推行的“容缺办理”、西咸新区的“一站式”境外投资服务平台、杨凌片区推行的微信办照和“53项联办”等多种各具特色、便企惠民的投资服务创新也不断涌现,让前来投资的企业感受到营商环境的大幅提升。
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激活了市场。陕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介绍,截至2018年2月底,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14218户,新增注册资本3397.09亿元人民币,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295家。
贸易便利“筑”开放高地
一年来,不靠海不沿边、地处内陆的陕西自贸区,利用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推行的制度红利,不断通过贸易监管方面的创新,加快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
例如,西安海关为解决集成电路产业的跨境研发难题,探索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集成电路保税检测研发”案例,通过对试点企业开展以研发设计为龙头的全程保税监管模式,将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全部纳入加工贸易保税监管范围。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保税监管模式,让通关时间减少约30小时,时效压缩近95%。”西安海关副关长杨占强说。此项创新既提升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通关效率,也降低了企业科技创新成本。
此外,陕西自贸区不断创新通关监管模式,将口岸通关由传统的“串联式”作业改为“一次申报、分步处置”,企业通关物流成本平均降低近30%;建立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创新推进“货站前移”“舱单归并”,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
贸易监管的创新探索,既能让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为企业降低成本,也能为中外经济、人文交流“牵线搭桥”。近日,一批来自日本石川县的“九谷烧”瓷器和轮岛漆器,就通过陕西自贸区探索出的保税展示拍卖方式来到西安。
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办副主任艾浩介绍,此次保税展示拍卖在陕西自贸区尚属首次,与传统的展示拍卖相比,保税展示拍卖无须缴纳全额关税,企业只需缴纳关税保证金,就可进行展示拍卖,根据成交情况再缴清关税,未成交展品不缴纳关税并可返回出口国。“保税展示拍卖提高了通关效率,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企业成本,对促进‘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艾浩说。
区域创新“显”特色优势
陕西自贸区所包括的三大片区9个功能区也分别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出越来越多的“陕西经验”,各区域特色优势也进一步凸显。
“由于高新区拥有军工行业中的大多数门类,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就是我们的一项特色。”西安高新区创新发展局副局长吴峰介绍,西安高新功能区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集成整合了军、民两方信息资源,构建起基于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的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
截至目前,该试点平台专利数据共计8416条,其中专利转让信息5222条、专利求购信息193条。下一步,西安高新区还将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共同组建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基金;探索建立由军方专家、民家企业家、政府机构、研究机构等单位组成的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研究院。
对于西安国际港务片区来说,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中转内陆枢纽港是其最大特色。一年来,港务区创新中欧班列(长安号)开通了西安至中亚五国、汉堡、布达佩斯、科沃拉及俄罗斯等干线通道,基本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在德国法兰克福、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州等地设立8处“海外仓”,初步形成了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物流大通道体系。
制造业聚集的西安经开功能区则通过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分销网络和维修中心,加快推进“陕西产能”走向国际。去年以来,区内企业陕汽集团在哈萨克斯坦、伊朗、南非等10个国家合作设立工厂,隆基乐叶光伏在马来西亚投资设厂,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美国、英国成立子公司。
陕西省自贸办介绍,一年来,陕西自贸区大力推进差别化改革,经过积极探索试验,形成了77个制度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反映好、具有一定系统集成特点的案例,经第三方智库机构评估,确定了“最佳实践案例”17个。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