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增加相关国家负债属无稽之谈

2018年04月23日 1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所谓新殖民主义、造成债务负担、环境污染等,既没有道理,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中国目前已在相关国家建设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27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和大量税收

  日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一带一路’是新殖民主义,造成了相关国家债务负担、环境污染”等观点,妄图抹黑“一带一路”。但无论是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与宗旨出发,还是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效果来看,所谓“新殖民主义”、造成债务负担、环境污染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既无道理,也不符合实际。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政府本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向全球提供的公共产品,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应该说,由于国家间利益不完全一致、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等原因,站在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考虑,有些方面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可能会有所差异。消除疑虑需要时间,事实胜于一切雄辩。目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已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显著成效。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8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表达了对这一合作的真诚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一批标志性项目有序实施。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

  所谓“新殖民主义”的说法,是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观点和历史偏见的错误言论。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现任和候任理事时指出,“一带一路”既不是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什么中国的图谋,我们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实处,打造国家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使“一带一路”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只要不戴有色眼镜,就能发现,中国与有关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是完全平等、共商对接、惠及民众的合作。据统计,中国目前已在相关国家建设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入区企业近3500家,累计投资27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和大量税收。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等国际组织通过的决议,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已充分说明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感召力。

  关于造成相关国家债务负担、环境污染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中国注重建设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体系,注重选择经济上具有可行性的项目,确保债务风险在可控范围。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一直坚持共商共建、相互尊重,从来都不强制合作国接受中国方案,不鼓励对方过度负债;致力于推动实现互利共赢、成果共享,以合作成果促进合作国经济发展,并广泛惠及各国民众;遵循国际规则、商业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开展项目合作。同时,政府主要做好政策沟通、投资环境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始终要求企业合法合规经营,义利并举,承担社会责任。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明确提出要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开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扩大应对气候变化、防止荒漠化、保护生态多样性等领域合作,并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同时,中国政府明确要求,所有“走出去”企业在对外投资、工程施工中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理念,都必须遵循当地法律和国际规则,积极履行环保等社会责任,切实保护当地环境。

  事实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不过,“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具体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