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金寨推行“农光互补”扶贫新模式

2018年07月05日 13: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脱贫攻坚在行动)安徽金寨推行“农光互补”扶贫新模式

  中新网安徽金寨7月5日电 (余皓)“我们的光伏电站采取高支架、农光互补的建设方式,光伏电站用来发电,光伏板下空地种植灵芝,又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近日,在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的农光互补电站旁,大湾村党支部书记何家枝对记者说。

  何家枝所说的农光互补电站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8月实现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28万千瓦,年收益28万元(人民币,下同),受益贫困户达到126户。

  在光伏支架的下方,是用黑色的布帘围住的灵芝大棚,里面整齐地种植着一排排金黄色的灵芝。再过几十天,这些灵芝就能产生效益。

  “这里灵芝年产量差不多6万棒,每棒的利润在10元左右。”通过光伏电站精准、动态、可持续地帮助贫困户增收,又能通过灵芝种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何家枝介绍,贫困户只需5000元便可在该电站入股。平时还能在电站打工获取收入,电站建成的前四年,每年都会给入股的贫困户3000元分红,第四、五年还分别返还2500元的入股资金,建成三年来,该电站已经带动24户贫困户脱贫。

  而在金寨县信义光伏产业园,“农光互补”则换了一种形式。

  记者从高处俯瞰该光伏产业园,密密麻麻的光伏电池板似乎一眼望不到尽头,金寨县经信委工作人员周炳祥介绍,该光伏产业园面积3721亩,是目前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光伏产业园。

  “金寨是全国再生能源示范县,光伏发电,一是响应国家对清洁能源的号召,二是金寨境内的梅山和响洪甸水库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要求。”据了解,该产业园年发电2.2亿度,相当于节约了10万吨标准煤,同时还为周边创造7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稳定增收。

  在产业园一旁,是对外展示的光伏农业智能温室大棚,郁郁葱葱的各类植物,是占地面积300亩的大棚内的主角,大棚里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各种植物高低错落,甚至还有来自热带的椰子树、仙人掌等。

  “这个大棚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种植、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年产值能达到七千多万元。”周炳祥说。

  记者了解到,未来金寨将通过“分户、联户、集体、大规模联户”四种光伏扶贫模式,加强维护、保险、信息和监管平台管理,通过直接受益、虚拟到户等方式,实现光伏扶贫贫困户“全覆盖”,光伏助推农业发展,也将使更多的贫困户受益。(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