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 潺摄
8月24日,国家发改委就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今年前7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和8.6%。
数字背后是一幅风起云涌的壮阔图景。本报采访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探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动因。
核心技术创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7月26日,正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图书馆学习的大学生小刘收到了科研项目负责人发来的邮件:“请帮忙听译附件里的英文音频。急,半小时后给我。”小刘打开后发现,音频长达15分钟,还有嘈杂的环境声,而且说话人的口音比较严重。小刘不知道该怎么完成这个任务。
情急之下,小刘想起了朋友推荐给她的“讯飞听见”。她打开电脑,买了听译服务后,将音频导入英文机器快转系统。不到5分钟,听译结果就可以下载了。“这项‘黑科技’太实用了。”小刘向笔者说。“讯飞听见”是科大讯飞的一项技术创新。
时间拉回1999年,在安徽省合肥市,一栋五层住宅小楼的马路边,竖着几根水泥电线杆。透过楼前密密麻麻交织的电线网,一块招牌隐约可见:“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大”字还掉了油漆。这里就是科大讯飞起航的地方。
谁也没想到,19年后,从这栋小住宅楼里走出的技术,造就了亚太地区最大的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科大讯飞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改写了外国巨头控制中国语音市场的格局。
核心技术创新带来的是巨大的市场。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说,2018年上半年,其营收额达32.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讯飞输入法、智能音箱、机顶盒遥控器、魔飞麦克风等创新产品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如鱼得水,创造了多个经济增长点。
“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郭卫东向笔者表示,核心技术创新将成为各个行业竞争的焦点。
在过去,“双11”、“6·18”等各种电商狂欢节的背后,是快递爆仓、分拣员熬夜奋战的场景。面对暴增的订单,人工分拣已无力应付。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科院微电子所用了7年时间研发,终于掌握了快递包裹自动分拣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对这一技术的垄断。如今,只需一个工人将包裹放上流水线,之后的事情,就交由传送装置完成。数据驱动传送装置,将包裹送至相应区域,最快1小时可分拣7万件包裹,出错率仅为万分之一。
目前,中科院旗下的中科微至智能制造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已与中通、顺丰等客户签订了订单,累计分拣包裹超过50亿件,在改造传统快递业生产流程的同时,创造了5亿元的销售收入。
作为催生新动能的基础,近年来,核心技术创新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智能高铁”通过与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实现了高铁运营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攻克了多项技术制造难题,为打造“中国核电”品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7%、16.4%和14.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4.0、3.7和2.1个百分点。
产业深度融合:释放“1+1>2”效应
2018年2月15日,农历除夕,港珠澳大桥上点亮了绚丽的灯光。百余辆红色的轿车,列队驶上大桥,为新春“献礼”。其中,以“8”字交叉跑的高难度动作通过大桥的车队,尤为瞩目。这一场景被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镜头捕捉,让国人目睹了百度Apollo无人车的风采。
外表与普通汽车别无二致,驾驶位上,只有一位安全员负责监控,但不对车辆进行任何操作。无人汽车是多个行业的“智慧结晶”:整车厂商、传感器厂商、出行服务商、芯片制造商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成为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鲜明特征。
有的行业产能过剩,亟待改造;有的朝气蓬勃,蓄势待发。“就像给小船加上马达,船代表过去,马达代表未来,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做出电动船,服务于旅游观光。”相关人士表示,衡量产业融合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要看“1+1”是否大于2,即多个产业间的融合能否创造新产品,催生新需求。
今年7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1011家。而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创造出巨大的发展动能。
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预测了产业融合对经济动能的影响:未来几年,汽车产业将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会影响汽车生产厂商,还会影响诸多上下游产业。
“产业在融合过程中仍将面临技术和资源共享的难题。”郭卫东对笔者表示,产业融合的表现是加速创新,最终目的是改造旧产能、转化旧产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汽车4S店是司空见惯的,而在江苏省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人的4S店”正悄然兴起。
镇江新区里,葱茏的植被、碧蓝的湖水,包围着一幢幢高楼大厦,“再生医学小镇”就隐于其中。“就像去4S店保养汽车一样,未来,人们走进再生医学小镇,就如同走进‘人的4S店’。你可以实现从头到脚多个项目的再生修复。”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戴建武介绍说。3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将被分为研发孵化区、诊疗服务区、文化旅游区和健康生活区四大板块,科研、医疗和服务业将融合于此。
小镇是一个产业融合体。再生医学研发制造、高端检测诊疗、现代健康养生是支撑产业,健康旅游、互联网健康等是配套产业。小镇的发展规划显示,预计将在未来5年内集聚再生医学企业50家,销售额超百亿元。
近年来,各产业深度融合加速。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为例,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发布实施工业电子商务发展3年行动计划后,当前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提升至58%。2017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2630亿元,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达5.5万亿元。
商业模式创新:转变思路激活传统产业
2016年是四川省乐山市小伙大兵经营旅馆的第3年,彼时他经营的“七遇”旅馆正在艰难维持,客源不足,经营陷入困境。大兵向笔者表示,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事业即将迎来转机。
同年,小猪短租发布了“乡村美宿”品牌。大兵顺势搭上这趟“互联网+民宿”的顺风车。上传房源信息、改进收款方式、联系客户经理、预约实拍、安智能门锁……房源上线第一周,大兵就开始不断接到单子。
“大胆转换思路、大胆变化才是摆脱经营难题的关键。”大兵说,“必须得跟上互联网发展的节奏。”
大兵是众多受益者之一。目前,小猪短租的全球房源已突破42万套,覆盖650余个城市及目的地,拥有3500万活跃用户。在全国上线的乡村民宿超过3万间,平均每增加一间乡村民宿,就能为当地提供6个工作岗位。
共享经济是当下较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共享经济正持续释放创新动能。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2018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调查报告》称,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57220亿元。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共享经济的消费者达到7亿人,未来5年共享经济还将保持30%的增长速度。
“生态链”也是激发新动能的重要商业模式创新。
家住上海的李先生是标准的“米粉”。他使用着小米公司旗下的手机、移动电源、家电甚至生活用品。“用着手机感觉挺好的,出于一种信任吧,买小米其他的产品也就很安心。”李先生向笔者说。
让李先生着迷的正是小米的生态链。小米作为探索未来生态链的先行企业,除了生产手机外,旗下的智能生活类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小米其实起到了温室大棚的作用。”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院长洪华说,在“温室大棚”保护下,其他生活类产品的成长拥有了良好的环境。
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引发新旧动能的转变。智能手机领域的华为、OPPO、VIVO正在加紧部署产品“生态圈”;老牌制造企业海尔、美的等也都在智能家居领域扩张版图,打造专属生态模式。
以共享经济和生态链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给经济带来了显著红利。数据显示, 2017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的“淘宝村”数量超过2100个;餐饮外卖吸纳了700万从业人员。
7月初,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位列17位,首次进入前20强。有分析指出,中国创新力的提升无疑将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力。
潘旭涛 高一帆 拜 婧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