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鱼无刺、肉无骨 飞机餐这些讲究很多人不知道

2018年09月11日 08: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1日电(记者 种卿)“您要鸡肉米饭,还是牛肉面条?”乘坐国内航班的你,肯定做过这道选择题。

  然而,你或许并不真正了解它。你知道航空餐选材有哪些讲究?有多少种可选择的特殊餐饮?

  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探访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航食”)的研发培训厨房。让这里的“大师傅”告诉你,飞机餐的独特之处。

  “飞机餐”选材有啥禁忌?

  受到食用空间、保存时间等特殊因素的限制,飞机餐的食材选用大有讲究。

  “在口味上,不能有韭菜、大蒜等口味较重的食材;在原料选用上,不能有刺、骨、果核等坚硬食物。”付燕君是北京航食的行政总厨,他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了飞机餐的一些选材禁忌。

  当然,并不是说飞机上你就吃不到鱼了,大厨们会精心挑选同类食材,以替代那些“危险品”。

  比如,龙利鱼、鳕鱼等无刺鱼类就是安全的;鸡肉可以选取带皮、去骨的鸡腿肉;而在花椒的使用上,经常需要将其打成粉末状、榨成油,煸炒出香味后放入菜品中。

  北京航食行政总厨付燕君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网记者 种卿 摄

  付燕君所在的北京航食,拥有一支国际化十足的厨师队伍,成员来自瑞士、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在生产车间,原材料早已实现“全球买”,澳大利亚的鲍鱼,挪威的三文鱼、意大利的奶酪等,应有尽有。

  不仅如此,当你乘坐美联航、汉莎航空时,也能吃到来自北京航食的配餐。

  据了解,目前北京航食日均配餐量超10万份,每日配餐航班超500架次。为德国汉莎、阿联酋、美联航、日航等30余家外国航空公司以及国航、东航、南航等多家国内航空公司提供机上配餐服务。

  朋友圈的摆拍大餐,如何机上摆盘?

  据付燕君介绍,2007年以前,研发培训厨房就有了雏形,只是没有如此现代化。经历2017年的重新装修,研发培训厨房重装上阵,成为中、外航企厨师长搞研发、做培训的地方。

  “前有展台、后有厨房,每次航企代表试餐、业务研讨都是在这里,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与专长,为不同航线搭配不同的餐食。”说到这里,付燕君特别有成就感,带着记者浏览起研发培训厨房板报墙上的照片。

  研发厨房内的照片墙。中新网记者 种卿 摄

  记者注意到,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只有厨师和生产工人,还有航企的机组人员。

  正在一旁煎牛排的北京航食研发培训厨房厨师长白建国告诉记者,牛排是头等舱、商务舱和机长餐的常见配餐,它的摆盘就很有讲究:浇汁、搭配素炒、插上迷迭香等,“这些流程都要乘务员在飞机上完成,如果事先没有专业培训,呈现效果会大打折扣”。

  白建国举了北京到广州航班上常见的煲仔饭的例子:煲仔饭需要在研发培训厨房里反复用烤炉试验,看能否在机上加热后保持原有口感,最终找到可以推广的好办法。

  特殊、特色餐饮怎么搭配?

  若你是一位素食者、糖尿病患者或者少数民族,能否吃到专门为你准备的飞机餐呢?

  “北京航食能供应20多种特殊餐食,包括素餐、糖尿病患者的低糖餐、儿童餐等,旅客在购票时备注好特殊需求即可。”付燕君举例说,一般婴儿餐包括果泥、米粉和牛奶;3-12岁儿童的飞机餐多为薯泥、肉饼等安全且容易让儿童感兴趣的食物。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门前。中新网记者 种卿 摄

  除了有切实需要的特殊餐食,特色餐饮也是近年来官方要求提高的民航服务之一。

  今年3月,民航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航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民航食品安全工作,同时要提升机上餐食质量,丰富机上餐食供应,建立机上餐食质量评价机制,鼓励航空公司根据航线旅客构成、航点地域特点,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特点,推出具有地方风味、“家乡味道”、节日特点的机上餐食。

  研发培训厨房的大厨在煎牛排时用手指触感判断牛排的成熟程度。中新网记者 种卿 摄

  “差异化餐食确实是我们追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付燕君说,国内航空一般根据地区特色来设计餐谱,北京到成都的航班餐食要火辣一点,到上海的就清淡一点,到广州的就来个煲仔饭,航班上也会进行客户调查。

  付燕君坦言,刚开始飞机餐只针对航空公司的需求来提供,随着旅客需求愈发多样,北京航食也在积极探索飞机餐的更多可能,推进专项研发。(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