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紫禁城“驾临”香港尖沙咀

2019年01月15日 16:0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1月14日电(记者丁梓懿)跨越1900多公里,紫禁城从北京城中心来到位于香港尖沙咀的九龙公园,向人们展示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建筑理念和智慧。

  14日,香港九龙公园内的文物探知馆迎来了一批批参观者,观看由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故宫博物院合办的“穿越紫禁城——建筑营造”展览。参观者中有香港市民,也有来自各地的游客。

  “我的女朋友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听说故宫博物院在这里开展览,我们特意从中环过来。”香港市民王先生携英国女友前来观展。现场的文字介绍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为外国友人观展提供了便利。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生活起居和工作的地方,由宫、殿、轩、亭、台、楼、阁等不同部分组成。近600年来屹立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这次展览以紫禁城的建筑和工艺为主题,共呈献18件(套)展品,介绍紫禁城的由来、规划和建筑特色,并重点展示紫禁城内规格最高的建筑——太和殿。

  甫进展厅,一套比例为1:200的前三殿区建筑模型映入眼帘,人们得以直观了解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位置关系和建筑形态。模型右侧配有一些文字展板,介绍紫禁城的规划、阴阳五行和烫样等趣味知识。

  展厅一侧的设计以太和殿为主题,策展人特别设计了层层叠叠的竹制瓦片,勾勒出太和殿的轮廓,人们置身其中,仿若能穿越时空,感受气势恢宏的紫禁城。

  明代七踩鎏金斗栱模型、清代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栱模型、紫禁城宫殿建筑使用的方形地砖、乾清门升降龙天花彩画、太和殿垂脊装饰的复制品等重点展品陈列在另一间展厅内。

  它们与展览中解构的紫禁城建筑八大作中的木作、瓦作、油作和彩画作,一同向人们展现紫禁城的建筑细节。

  “紫禁城是中式建筑的典范,这些展品和建筑技艺的介绍深入浅出地体现了紫禁城的建筑功能与美学,发掘其所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和建筑智慧。”策展人萧国健说。

  除了实物模型、文字介绍,展厅内的虚拟现实片段放映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两部长达20多分钟的影片轮流播放,分别介绍紫禁城和三大殿的概况。

  香港的中式历史建筑物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并因地制宜、融汇中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览也从不同角度呈现香港工艺的传承,以图文形式介绍了邓氏宗祠、大夫第和景贤里,参观者可从中了解保育文物建筑的重要性。

  “穿越紫禁城——建筑营造”展览展期为1月11日至4月7日。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