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浙大ZIBS上海论坛举行 长三角将建设全球数字金融高地

2019年01月22日 16:27   来源:新华社   

  1月20日,由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及全球数字金融高地建设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德、英、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学术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共论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

  浙大ZIBS院长贲圣林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浙大ZIBS的目标是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新经济时代的浙大方案、中国经验,将以大杭州总校区为基地,以大伦敦、大硅谷两个校区为两翼,同时与全球顶尖合作伙伴同行。中国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发展引领世界,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根据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AIF)司南研究室对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的研究可以发现,上海与杭州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排名第五位和第六位,两地引领长三角金融科技发展。当前,全球数字金融科技领域呈现出中国与美国相互引领、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长三角有责任将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的发展模式成功输出到全球。

  浙大ZIBS顾问教授、韩国前总理韩昇洙在对话中回顾了其担任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的经历,以及韩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并发表了对于“逆全球化”、“贸易问题”、“中韩交流合作”、“绿色发展”等热点问题的观点。他还以亲身经历勉励大家拥有一个梦想,并为实现梦想时刻做好准备。

  主题演讲中,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通过“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科技支持”的主题演讲,介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和特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科技支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中国经验以及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多元化发展四方面内容。焦瑾璞指出,从当前金融服务发展趋势来看,出现服务富人向服务大众、财富理财向运用现代技术便捷服务、服务市场向全域服务三大转变。基于上述三大转变,发展普惠金融就是指让社会每个阶层的经济主体都能获得所需的、合理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

  他认为,金融科技是金融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普惠金融的务实之选,但也带来了不少风险与挑战。目前我国现行互联网金融监管属于“分头多业”的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混业监管模式,一定要明晰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边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该有新的思路。焦瑾璞建议,应该明晰数字普惠金融业务边界,明确监管主客体权责义务;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法律与监管体系等。最后,焦瑾璞提出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改革和放缓金融风险这三方面来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健康高效发展。

  中金公司首席运营官楚钢表示,目前中国的金融融资还是由银行主导的,证券行业的作用在中国非常薄弱,而近两年的新监管政策放缓了影子银行的发展,这部分的融资缺口必须要由其他金融工具满足。楚钢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仍然有几万亿的融资缺口,这部分融资需求对于证券行业来说就是最大的机会。

  圆桌讨论上,上海银行副行长胡德斌、剑桥大学新兴金融研究中心主任Robert Wardrop、盈盈集团董事长叶进武、荷兰蒂尔堡大学TIAS商学院前院长Kees Koedijk以及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孟添在圆桌讨论中围绕“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银行数字化在欧洲和英国的发展、金融数字化对商学院的影响、数字金融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助力实体经济、金融监管与创新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共建全球数字金融高地”等话题开展讨论。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AIF)、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ZAIF)、浙江求是创新研究院(IOI)联合主办,由剑桥大学新兴金融研究中心(CCAF)、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研究基地(IDR)、浙大AIF司南研究室(Sinai Lab)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论坛也是浙大ZIBS总裁班(金融科技):长三角模块的最后一课。该课程于1月16日正式开班,16日-20日分别在杭州、海宁和上海三地授课,并赴爱财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黄金交易所、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行等进行现场教学和讨论。这是浙大ZIBS诞生两个月以来的首期课程。浙大ZIBS总裁班(金融科技)分为长三角模块和大伦敦模块两大部分,英国班(模块)将于2019年5月7日与剑桥大学合作推出。美国班(模块)将于2019年6月10日与沃顿商学院合作推出。(姜楠、陈周阳)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