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发扬“钉子”精神 “钉”走雾霾天 “钉”出更多成都蓝

2019年01月24日 16:15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人民网成都1月23日电 (王军)去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1天,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三年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如何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环境画卷成为成都市民生活的日常?今日,2019成都市“两会”召开期间,人民网记者对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进行了专访。

  关键词:发扬“钉子”精神

  “钉”走雾霾天 “钉”出更多成都蓝

  人民网:2018年,成都获得了251个优良天的好成绩,比2017年增加16天,是2013年实施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来的最好成绩。请问,2019年成都市蓝天保卫战的年度空气质量目标是多少?从哪些方面下功夫?有何新举措?

  张军: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省政府下达成都市2019年大气考核目标(空气质量优良率67.6%及以上、细颗粒年度平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及以下),严格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继续实施“650”工程,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一直“钉”到底, “钉”走雾霾天, “钉”出更多的成都蓝。

  具体而言,成都要从优化空间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运输结构等方面入手,强化源头严防。同时,还将进一步依靠科技治霾,提升精准管控。

  2018年10月,成都市成立了成都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有力地推动了成都市在大气污染来源解析、动态清单等方面的科研及成果转化。同时,成都正积极争取国家机动车污染控制研究中心落地,借智借力提升综合科研水平,更好服务决策。

  在加强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成都实施《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天地一体”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健全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体系,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整合移动源排放和企业用能信息,构建污染防治大数据综合决策管理系统;加强大气行政网格和热点网格的融合,提升网格化监管效能。

  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快速评估方面,成都将完善现有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及快速评估系统,开展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及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快速评估,服务政策措施效果评估、重污染天气应急和重大国际国内活动空气质量保障。

  同时,成都还将加强空气质量临界值管理。提升预测预报能力,针对空气质量AQI指数在100—110区间的轻度污染天气,提前预判,采取精细化管控措施,把AQI指数降到100以内,争取更多优良天。

  关键词:当好“店小二”“急郎中”

  “一对一”服务民营企业

  人民网:成都确定2019年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如何用绿色创造竞争力、吸引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张军: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落实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精神,当好“店小二”“急郎中”,积极主动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打好污防“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45个固废危废治理项目建设,满足企业产污处置需求,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提供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服务。

  同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还创新建立了“一对一”服务民营企业制度,通过每季度常态化开展,做到让企业参与不受限制,解决问题点面结合,政策宣传贴近需求。

  不仅如此,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还将不断深化环保“放管服”改革,探索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承诺制,将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时限压缩在7个工作日以内,助力全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同时,运用“三线一单”和规划环评成果引领项目招商,提前告知拟引入项目环保准入条件与环保标准,对满足条件的积极支持并做好服务,落实专人全程跟进,提速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助力全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严格落实央督“回头看”期间《关于严禁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一刀切”的通知》,坚持分类处置、强化监督检查,决不允许借环保督察名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群众正常生活。

  关键词:重拳治水

  成都市扣缴区(市)县水质超标资金6000余万

  人民网:众所周知,成都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可以说,“水情”一直是成都最大的市情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锦江水生态治理获得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成都市水环境状况怎么样?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如何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张军:2018年,成都市水环境治理交出了满意的“成绩单”:8个国、省考核断面全面完成年度目标;国控锦江黄龙溪出境断面水质从V类提升到了IV类;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取得以上的好成绩,得益于成都从“规划”上进行顶层设计。成都制定了水污染防治六大行动26条措施,大力推进“治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从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整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业企业治污减排、城市水生态提升工程、饮用水源地规范建设6个方面重拳治水。

  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成都强化主要河道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2018年,成都市扣缴区(市)县水质超标资金共计6252.3万元。

  不仅如此,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还定期跟踪分析岷沱江流域水质变化情况,查找水质变差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同时,定期研判水质形势,实施水质达标预报预警。一旦发现水质变差问题,便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执法“亮剑”行动、散乱污建设项目清理、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

  水环境治理更需要“科学疗法”。从2017年起,针对重污染河段和重点区域,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现场调研工作,并加密采样,形成多个独立调研报告。通过对岷沱江流域开展污染源统计和分析,目前已建立岷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变化模型,为岷沱江流域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成都有优势 也有底气 更有信心

  人民网: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成都将“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那么,成都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有哪些优势?下一步将有哪些措施?

  张军:近年来,成都强力推进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三治一增”,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 2018年优良天数达251天,同比增加16天,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成都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都有优势,也有底气,更有信心。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都也有坚实的基础。成都市2013年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2014年7月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辖区内温江区、双流区等14个区(市)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区、市),成功创建19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国家级生态村、51所“环境友好型学校”、61个“绿色社区”和16个生态环保教育基地;2017年至2018年间,辖区内蒲江县、温江区和金堂县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授牌,这些都为成都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计划推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会议,着力解决创建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积极会同市级相关部门逐一对照考核指标开展对标分析并向生态环境部报送相关达标分析资料。

  2019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夯实工作基础。同时,指导区(市)县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