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9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我省经济爬坡过坎的大考之年。做好政府工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作为。
当前,湖北与全国一样,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发展拥有坚实基础、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时与势总体有利。我们必须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形成更具创新力、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快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加快适应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是发展黄金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全面用好,坚定不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四个着力”“四个切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大力实施“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7.5%—8%的增长目标,与我省经济潜在增长率大体一致,与市场预期比较吻合,考虑了保障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体现了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导向,也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应对外部变化预留了空间。
各位代表,今年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挑战更多,发展难度大于往年,实现预期目标异常艰巨。我们务必把困难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稳扎稳打、苦干实干,以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重点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把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动权。突出主攻方向,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施策、接续用力,高质高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深化P2P网络借贷等风险点整治,加强类金融机构等薄弱环节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非法金融活动、违规举债融资。有序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积极防范化解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我们要树牢与风险赛跑意识,确保发展领先于风险发生、风险化解快于风险蔓延。
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精准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90万人脱贫、800个村出列、17个县摘帽。加大四大片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重点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健康、就业、教育、生态等扶贫,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扎实推进非贫困县脱贫攻坚。大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对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尽快制定支持政策。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消除贫困是彪炳千秋的伟大功绩,我们要倾力冲刺、尽锐出战、务求必胜。
坚决推进铁腕治污。统筹治气治水治土,打好蓝天保卫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点战役。加快火电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对重点行业和重污染区域设置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推进不达标断面综合整治,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全面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蓝天、碧水、净土是民之所盼,我们要重拳出击、标本兼治,以治污最大成效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二)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把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我省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创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重点支持食品、冶金、石化、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优质制造。推动集成电路、数字、生物、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万千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打造信息光电子、“芯屏端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武汉、襄阳、宜昌、孝感等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化与央企军工集团、军工科技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快航空航天、北斗导航、海工装备等产业发展。支持荆门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支持随州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更多潜力产业成长为现实增长点。扎实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更多名企名店、名家名匠。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高质量运营,加快二级节点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楚天云建设。加快5G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发展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扶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快成长。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支持襄阳、宜昌建设现代供应链体系重点城市。
制造业是强省之本。我们要推动湖北制造向高端跃升,重振湖北制造雄风,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
(三)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培育中部强大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投资关键性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创造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吃穿用消费、住行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提档升级。推动文体娱乐、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提速提质。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鼓励实体商业转型发展,打造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消费生态。支持武汉、襄阳、宜昌、黄石、鄂州等地突破性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支持33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加强楚菜品牌创建。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支持合理自住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开展“放心消费在湖北”活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引导各类资本更多投向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深入实施综合交通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完成水利四大补短板工程。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新开工270个以上,续建620个以上。确保华星光电T4、京东方10.5代线、广汽传祺宜昌基地、星晖整车迁址、汉十高铁、蒙华铁路湖北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如期建成。集中力量推进武汉新芯二期、天马柔性屏、小米武汉总部、襄阳中车汉江捷运装备总部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黄冈至黄梅高铁、武汉至仙桃城际铁路、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鄂北水资源配置一期、武汉至安庆航道整治、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沿江港口多式联运、荆州煤炭储配基地、川气东送管道增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东风本田扩建、沿江高铁湖北段、西安至十堰高铁湖北段、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等重大项目。争取36个过江通道、“一江三河”连通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
我省市场规模中部靠前,交通流通优势明显,大武汉就是大市场。我们要尽展优长,奋力把武汉建成内陆消费中心,把湖北打造成区域强大市场。
(四)倾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搞活微观,核心是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创新创造,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全力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资本进入的各种障碍。全面落实普惠性减税政策,促进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社保费率,严禁自行对企业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持续打好降成本“组合拳”,降低物流、用能、用地、砂石等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行为。
全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畅通政策传导机制,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设立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筹集100亿元担保再担保资金。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物流金融。实施百万千亿金惠工程,优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支持湖北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
全力推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布局优化,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主业集中,向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加强省属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围提速,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专业化、市场化转型。支持在鄂央企发展,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
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推出相关推荐目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快速进入市场。鼓励设立投资民营企业的股权、创业、债券投资基金。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市场经济是企业家经济。楚商是湖北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我们要更充分激发楚商活力,汇聚高质量发展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