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着力完善区域和产业布局,开拓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加快推进“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区域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深入实施区域和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强化武汉主中心和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作用,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芯”产业智能创造中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提升武汉城市圈和其他城市群功能,支持各市州找准定位、全面对接,发展壮大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以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为纽带,以沿线重要城镇为节点,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走廊。推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协同并进,加快形成全省东、中、西三大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纵深。
大力促进跨区域合作。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泛开展经常性协作交流。完善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大别山振兴发展等区域合作新路径。支持武鄂黄黄协同发展,创建国家级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巩固拓展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恩施等区域对口协作。加强援藏援疆工作。
加快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安排100亿元政府债券,由县级统筹用于基础设施补短板。在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中安排100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继续扶持20条重大产业链、11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支持20个左右经济强县加快成长。培育一批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魅力旅游名县。
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支持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县城改造提升,开展小城镇综合整治行动。推动老旧小区综合功能改造,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支持天门建设四化同步示范区。高质量建设荆门对节白蜡小镇、咸宁金融小镇等46个特色小镇。有序推进城铁小镇、高铁小镇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是推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要主动作为,创造性地深化、细化、活化,加快战略布局落地落实。
(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加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聚焦优质、特色、绿色,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因地制宜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支持襄阳打造中国有机谷。支持咸宁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荆楚优品”工程,培育潜江龙虾、恩施硒茶、随州香菇等国家级品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着力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具体办法,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主体力量。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行动,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三乡”工程,支持和调动各方面力量投身乡村发展。
稳步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改造农村危房5.8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力争20户规模以上村组通达硬化路。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成效怎么样,农民说了算。我们要用心恤农、用情暖农、用力扶农,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日子越过越红火。
(七)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内源性创新,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动力系统,打造引领湖北发展的强大引擎。
更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证照分离”“四多合一”,扩大先建后验试点。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全覆盖,“鄂汇办”服务事项拓展到200项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简易注销时间减少一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缩减至100个工作日以内。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联合监管、“互联网+监管”,对新经济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高质量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减财政一般性支出。规范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完善税收征管体制,严防层层加码收“过头税”和突击收税。
更大力度推动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外贸“三项工程”,实施国际市场开拓“百展行动”,促进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支持武汉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用好进博会、广交会、京交会等重大开放平台,办好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长江经济带对话粤港澳大湾区、华创会、台湾周、楚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支持襄阳、宜昌、黄石、鄂州、孝感设立综合保税区。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压缩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开展湖北企业“中亚行”“丝路行”活动。推进中外合作共建高科技产业园、国际教育园。高水平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德荆州生态示范城、孝感日商产业园。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们要抢搭国家全方位开放快车,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海,跑出开放“加速度”,提升湖北外向度。
更大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省财政筹集100亿元,重点支持科技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园区建设。五年筹集100亿元财政性资金,支持“双一流”和科研院所建设。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建联合基金。全力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规划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更多领军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大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实施技术攻关悬赏制。鼓励市州建设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加快培养科研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持续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主体简除烦苛,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多自主权。
更大力度建设湖北自贸区。全面完成国家赋予的209项改革试验任务,加快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探索“点单式”放权,将省直部门更多改革事项放在自贸区先行先试。鼓励三大片区大胆探索,推进深层次、根本性制度变革,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自贸区集聚。
一切发展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惟楚有才,于今为盛。我们要着力打造制度高地、开放高地、创新高地,让各类英才大展其长,让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湖北。坚定不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推进“双十”工程,奋力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巩固提升系列专项整治成果。深入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非法码头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加快推进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港口船舶污染物处置设施建设。着力解决饮用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城市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建设。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深入推进全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重点省份建设。开展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普查、自然资源全域调查和长江大保护“回头看”。
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细化落实十大战略性举措58个重大事项和91个重大项目年度任务,加快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完善提升碳排放、排污权等资源交易市场。支持武汉申报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支持荆门等地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持续推进生态省五级联创,支持黄冈、咸宁、恩施等地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支持十堰承办第九届全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加强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深入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
持续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绿色发展考核、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制度。健全企业环境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压紧压实河湖长制,加强巡河巡湖管理。探索建立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健全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奖励机制,让提供良好生态产品的地区“不吃亏”。
大美湖北,优在生态。我们要全力打好“双十”工程这场大仗、硬仗、苦仗,克难攻坚、决战决胜,努力提高绿色品质,创造更多绿色福利。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