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绑架”车牌也能赚钱? 偷车牌搞敲诈是犯罪

2019年02月15日 09:45   来源:检察日报   

  偷车牌搞敲诈是犯罪

  山东荣成:监督立案一起敲诈勒索案

  本报讯(记者匡雪 通讯员李延宗 谷家慧)2018年上半年的一天,山东省荣成市的李某在浏览网页时偶然看到一条新闻:有人盗窃车牌,之后在车上留下联系方式,让车主出“赎金”买回自己的车牌。“绑架”车牌也能赚钱?李某心动不已。

  在其后的一个月,李某按照此方法频频作案,先后盗走多块车牌,并在车窗留下提前做好的纸片:“想要车牌加我微信189×××××××。”不久后,果然有车主添加其微信号,有2个车主转发了“赎金”,这让李某兴奋异常。车主张某打电话说因其没用过微信,希望当面交易取回车牌,李某便与其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地点,安心等待交易,却不知张某随后就报了警。李某在去现场取钱的过程中,被早已埋伏好的民警当场抓获。

  经审讯,李某对其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公安机关认为李某敲诈所得钱款较少,社会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但检察院在立案监督中发现,李某多次盗窃外地车牌,敲诈勒索财物既遂2起,未遂6起,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应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遂向公安机关发出立案通知书。公安机关立案后,于2018年7月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近日,法院一审判决采纳检察院指控的全部事实,判决被告人李某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000元。

  匡雪 李延宗 谷家慧

  匡雪 李延宗 谷家慧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