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宁送外卖不去工厂 年轻人“抛弃”的究竟是什么

2019年02月26日 09: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宁送外卖不去工厂 年轻人“抛弃”的究竟是什么

  目前,春节后的招工进入了密集期。有媒体报道,从不少大型招聘会上得到的反馈来看,今年制造业、服务业普工或称万能工的“招工荒”,比以往更令人关切。有浙江的企业主表示,今年招工“收成”少的可不是一点半点,甚至面临“颗粒无收”的局面。

  一边是制造业、服务业普工或称万能工的“招工荒”,大量年轻人“逃离”传统的工厂与流水线;另一边却是外卖行业的年轻人与日俱增,外卖行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在26岁到30岁,35岁以下更是占比近七成。数据显示,2015年,美团外卖骑手人数仅为1.5万人,但到了2018年第四季度,日均活跃骑手人数已接近60万人,而饿了么旗下蜂鸟骑手的注册人数早已突破300万人。

  传统的工厂与流水线,的确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但要说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工作有多轻松,恐怕未必。相比送外卖工作的风吹日晒与不确定的业务量,工厂的工作环境与稳定性,其实更胜一筹。

  同为基层一线工作,工厂其实有着高于外卖行业的性价比。可为什么这一代年轻人,不像他们的父辈那代人在工厂埋头苦干,而是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是他们变了吗?

  的确,这一代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接触的信息也远多于父辈,除了追求基本的温饱与物质满足,他们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个性也更加鲜明。在传统工厂流水线上机械式的工作,束缚与压抑了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挥。而在外卖行业,工作时间更加自由,劳动强度可以由他们自己掌控。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够获得较为丰厚的报酬。另外,相比于整天固定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外卖小哥能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年轻人涌向外卖行业,这是他们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实事求是地说,外卖员是技术含量并不那么高的职业,过多年轻人涌入,或多或少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大材小用”。而当下正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大量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想去工厂,势必会造成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在正常生产都岌岌可危的前提下,谈何转型与升级呢?可见,吸引年轻人回到工厂迫在眉睫。

  年轻人变了,我们的企业工厂也应跟着变,如此方能从如火如荼的外卖行业中“抢回”年轻人。

  首先,当然要靠待遇来吸引年轻人。媒体上不时会见到工厂万元月薪依然招工难的报道,但往往噱头成分居多。要达到“定薪”,需要超长工作时间以及周末节假日的加班加点。不仅强度大,平均算下来的时薪也就是一般水平,而且往往在“五险一金”方面缺乏保障。工厂要想真正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就必须改变待遇低、强度高、保障少的现状,让他们有足够的获得感,愿把目前的工作当成事业,而非暂时谋生的手段。

  其次,工厂要改变把工人当“机器”看的理念。相比于任劳任怨、埋头工作的父辈,年轻人除了工作,还想要丰富的业余生活。而在很多的流水线工厂工作,除了干活还是干活,整天就是工厂、食堂、宿舍三点之间的单调重复。工厂一方面要改进生产技艺,例如用机器取代工人从事机械重复的工作,而让被解放出来的工人来操作、管理机器;另一方面,也应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工作之余,也能有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社交、文娱等活动。

  另外,工厂企业还可以采取“换位”手段,来解决年轻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过往都是开了企业工厂,等着工人千里迢迢来工作。如今很多年轻人不再愿意背井离乡,不少企业的工人也选择返乡就业,那为何我们就不能将工厂开到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去,让年轻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呢?如此,不仅满足了工厂、年轻人双方的共同需求,也能带动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多赢之举。

  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想去工厂,是他们的个人职业选择,他们有着充分的自由,也理应得到尊重。但如果任由“宁送外卖不去工厂”的观念蔓延,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转型、升级都可能会面临更大挑战。因而,招不到年轻人的工厂,与其抱怨年轻人变了,倒不如好好反省下自己为何被年轻人“抛弃”,思考该如何改变才能重获他们的青睐。

  夏熊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