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工智能融合实体经济 制造业拉起工业互联网最大应用场景

2019年03月21日 15:09   来源:科技日报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

  制造业拉起工业互联网最大应用场景

  本报记者 刘 艳

  3月19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再次被这份重要指导性文件拉到了一起。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已被摆到了突出位置。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新基础设施,变得更加炙手可热。

  工业互联网铺设智能制造新设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智能制造和传统产业升级单独列段重点阐述,提出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制造业到底有多重要?

  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求是》撰文中所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制造业,重点也在制造业。”

  在和科技日报记者谈到制造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时,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制造业就像是人的手脚,工业互联网是经络和血液,人工智能是大脑。”

  曾经相对粗犷发展的制造业,是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大的贡献者,如今,它正在拉起一个工业互联网最大应用场景。

  孙丕恕说:“工业互联网作为一个工业平台,把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有机结合连动起来,智能与智慧将来一定广泛存在于企业和工厂中,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看来,工业互联网将营造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新场景,打开人们对“未来制造”的想象空间。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今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4800亿元,为国民经济带来近2万亿元的增长。

  “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视工业互联网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基石,在我国相关部门和产学研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推动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已从概念普及进入到实践深耕阶段。

  孙丕恕说:“发展工业互联网,拓展‘智能+’,就是要为制造业插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翅膀,通过人、机、物的互联互通,让来自于生产流程、内部管理和消费市场的数据动起来、用起来,将数据作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形成智能决策、指挥,实现管理运营智能化和业务流程自动化。”

  “联想近几年在智能化转型的实践中深深感受到,智能化可以为企业价值链的各环节带来实实在在的提质增效。”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说,“对制造企业来说,最大的难点是供需平衡。供过于求,供不应求,都是效率极大的浪费。我们现在利用人工智能可以预测三个月以后的市场需求,曾经帮助国内一家钢铁企业把预测精准度提升了35个百分点。”

  杨元庆强调,中国制造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全价值链环节的智能化改造,以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的“效率红利”。

  然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技术难度大、资金成本高、市场认可周期长。同时,不同的垂直行业数字化基础不同,行业发展不均衡,智能化改造的难度也不一致。

  杨元庆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充分挖掘和推广成功的企业案例及解决方案,由点及面带动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