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五一”小长假:旅游市场火爆 铁路单日旅客量创新高

2019年05月05日 09:40   来源:新华网   樊曦 魏梦佳 吉宁 张漫子 邵瑞 洪可润 吴宇 潘晔

  原标题:“五一”小长假:旅游市场火爆 铁路单日旅客量创新高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题:“五一”小长假:旅游市场火爆 铁路单日旅客量创新高

  新华社记者

  今年“五一”小长假延长至4天,全国铁路客流持续保持高位运行。4月30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313.5万人次,5月1日达到1724.3万人次,创铁路单日旅客量历史新高。

  景区开启“人海模式” 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北京世园局4日发布,5月1日至4日11时,世园会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近32.7万人次。其中,“四馆一剧场”累计接待游客73.4万余人次,其中国际馆最为红火,累计接待游客24.1万余人次。

  记者在世园会园区看到,在中国馆、国际馆等核心场馆及一些热门展园展馆外,游客们排起长队等待进入参观。为应对游园高峰,园区全力保障游客入园、游园便捷。4大主要场馆启动单向游览路线,为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北京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685.1万人次,游客接待量排名前五名的景区是:王府井、南锣鼓巷、什刹海风景区、前门大街、故宫博物院。

  “五一”小长假期间,大批游客来到南京中山陵景区参观游览,景区小长假首日共接待游客16.5万人次,第二日22.5万人次……随着景区预约制的推行,“人海模式”下景区井然有序。

  在江苏,乡村游再次刷爆了广大游客的“朋友圈”。在南京江宁区,很多游客走进汤山七坊,磨豆腐、制豆浆,体验传统小作坊的“手工味道”,在田间地头找回“自然的味道”。游客陈先生趁着小长假带全家人来到水乡,“一边看看小桥流水,一边听听鸟鸣虫叫,放松一下心情,感受下大自然,这种感觉非常好”。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山等陕西热门景区均采取限流等措施控制客流量。兵马俑博物馆景区通过多渠道通报限流信息,并采取提前开馆、延时闭馆、分流游客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骊山园景区免费参观的措施保证游览有序进行。

  巴山脚下,陕西岚皋县当地居民在百米长街排放32张八仙桌,桌上摆放着辣子鸡、洋芋粑粑、鸡蛋饺子等12道当地特色美食。秀丽的青山绿水,浓郁的巴蜀文化,让众多省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夜间消费、品牌消费、休闲消费成市场热点

  “全民出游”的旅游市场给全国各地带来了消费市场的火爆。

  据北京市商务部门数据分析显示,“五一”小长假期间北京夜间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王府井、三里屯和青年路等区域18点至次日早上6点夜间消费十分活跃,餐饮消费同比增长达51.3%,客单价在100元左右,小吃快餐、饮品、烧烤等品类最受欢迎;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5%以上。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1日至3日,上海386家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36.5亿元。遍布上海各区的红火消费场景,特别是外来游客数量与消费双增长,消费占比明显提升,显示出“上海购物”品牌效应持续放大。

  据银联商务大数据监测,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上海消费金额排名前三的商圈依次为南京西路、南京东路和陆家嘴,均为市级核心商圈,外来游客消费次数高达278.3万人次,发生消费43.8亿元。

  除了举家出行,家庭团聚、旅游快餐、特色餐饮成为节日餐饮市场的主旋律,特色小吃、火锅、鲜鱼和农家菜广受欢迎。南京市商务局对全市重点超市、百货、家电、餐饮等40余家商贸企业的监测显示,假期4天,累计销售额达32.18亿元,同比增长23.61%。

  预计发送1667万人次 铁路返程迎高峰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消息,全国铁路客流4日迎来返程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667万人次,加开旅客列车888列。

  为满足返程高峰期旅客出行需求,铁路部门增加运输能力,加开旅客列车,优化运输组织,服务广大旅客便捷出行。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增开去往北京、广州、汉口、南昌、郑州等热门方向直通旅客列车29列,去往上海、杭州、南京、合肥、温州等方向管内旅客列车216列。广州局集团公司加开湖南至广州,潮汕至广州、深圳,湛江至广州等热门方向列车117列。成都局集团公司加开峨眉山到西安北、成都东到汉中等方向的“景区直通动车”5列,服务景区游客返程一站直达。沈阳局集团公司在沈阳、长春前往北京、天津方向加开中长途直通临客8列,沈阳前往大连、阜新,长春前往松原、吉林等方向加开中短途临客86列。

  为给广大旅客打造体验更好的旅行生活,沈阳局集团公司在沈阳站、沈阳北站等客流较大车站新增微信、支付宝、银联卡、闪付支付等快捷购票付款方式,新设置“顺手寄”快递服务。西安局集团公司加强与西安地铁公司联系,延长部分地铁线路运行时间,方便旅客中转。(记者樊曦、魏梦佳、吉宁、张漫子、邵瑞、洪可润、吴宇、潘晔 )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