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苏省年内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

2019年05月31日 11:41   来源:新华日报   

  省政府5月30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依托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ETC)技术,今年年内取消我省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重大民生工程,

  便利群众降本增效

  去年,江苏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如期取消苏鲁省界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5个,并同步取消省内5座跨江大桥主线收费站。目前,苏鲁省界和跨江大桥虚拟站总体运行平稳,路网营运效率大幅提高,通行时间大幅减少,车流分布更加均匀,绿色低碳效应显著,交通事故明显下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方案要求,今年12月底前,基本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江苏要在200天左右的时间内,与相邻3个省市拆除省界收费站。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任杰表示,交通控股以“三个同步”形成良好开局,即,总体方案制定和具体细节谋划同步,全面启动江苏省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技术方案的设计;部、省、市多方协调同步,加强与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第一时间把握政策走向,积极主动对接相邻省市,开展与上海、浙江、安徽等相邻省份的沟通“预热”,确保步调一致;政策研究和探索应用同步,探索省界撤站对路网运营管理产生的影响,开展新形势下收费稽查、调度指挥、信息服务等课题研究,为全国“一张网”一体化运营奠定基础。

  复杂系统工程,

  完善硬软件设计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丁峰通报江苏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时间节点——

  加快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推广应用。6月底前制定我省ETC发行总体策划和推广应用方案、实现机动车注册登记信息共享、实现高速公路车辆通行数据共享。8月底前完成新发行系统改造。加快现有车辆ETC车载装置安装,年底前高速公路入口车辆使用ETC比例达到90%以上。

  加快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建设和完善。6月底前制定我省总体技术方案、运营和服务规则、工程建设方案、网络安全防护制度。10月底前完成在建高速公路设计变更、省联网中心系统以及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以及高速公路收费车道硬件及配套软件系统等各项建设改造工作。12月底前完成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称重建设,实施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不停车称重检测;实现交通运输部双活数据中心在江苏落地,完成省高速公路联网营运管理中心改造;开展系统联调联试,实现新旧系统切换,基本实现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

  加快推进相关法规政策的修订完善。10月底前完成地方性通行费优惠减免政策的清理规范,并完成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调整。2020年1月1日起,统一按车(轴)型收费,入口治(拒)超。同时,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引导拥堵路段、时段车辆科学分流,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研究统一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摩托车高速公路通行管理政策;完善高速公路信用体系,对偷逃车辆通行费等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

  坚持问题导向,

  有序推进省界撤站

  我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系统和创新思维,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全力推进省界撤站工作。预计到年底,我省可供安装ETC的汽车保有量约1838万辆,目前,本省籍ETC用户量为724万辆,ETC安装比例为39.7%,高速公路入口ETC使用率为46%,两项指标距离交通运输部下达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省交通运输厅会同江苏交通控股公司,将按照各市的汽车保有量,尽快分解下达ETC发展任务。根据交通主管部门“优化服务、取消储值、免费安装、打折使用、快捷通行”的要求,统筹推进ETC规模化集中发行和普及推广工作,加强与银行、微信、支付宝等渠道机构的合作,主动对接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各类发行渠道,拓展ETC服务功能和应用场景,在收费站、服务区、加油站、车管所、4S店、停车场等车辆集中场所,就近提供一站式流程安装服务和进社区、进街道、进乡镇等上门免费安装服务。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表示,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拆除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这一“有形”的通行障碍是基础,当前更需对收费、运营、管理这些“无形”的政策法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优化,以实现全国高速公路网一体化收费运行管理。(记者 梅剑飞 实习生 双爽)

  原标题:提高通行效率 跑出江苏速度

  我省年内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