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沪“垃圾分类查询”平台热度激增 半年查询总量超205万次

2019年06月10日 11:23   来源:文汇报   

  端午节假期中,很多人家都是粽香满溢。但吃完粽子,长长的粽叶怎么丢?是投湿垃圾桶还是干垃圾桶?这些问题着实难倒了不少人。其实,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市民还有不少疑问。记者近日从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获悉,包括“上海发布”上的“垃圾分类查询”等平台运行半年来,查询总量已超205.7万次,随着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的临近,近三个月查询量猛增155万次,市民关注和实践垃圾分类的热度激增。

  硬质果壳果核算作干垃圾

  在本市各垃圾分类查询平台上,“粽叶”从今年1月至今的查询量累计有21920次,排名第六。大多数认为粽叶属于植物,会腐烂,能降解堆肥,应该和花卉绿植一样属于湿垃圾吧?然而,答案是“干垃圾”!业内人士解释,粽叶很长,会给湿垃圾末端处理设备带来负担,缠绕机器部件,从全程处理角度综合考虑后被归入干垃圾之列。与粽叶一样,玉米衣、甘蔗皮、椰子壳、榴莲壳、榴莲核、菠萝蜜核、核桃壳等硬质果壳果核,也因考虑到末端垃圾处置设备承受能力,而被列为干垃圾。

  记者看到,“垃圾分类查询”平台查询最多的依次为:塑料袋、餐巾纸、电池、卫生巾、衣服、粽叶、湿纸巾、贝壳、大骨头、易拉罐、报纸、饮料瓶、烟蒂、陶瓷、纸尿裤、玻璃杯、一次性杯子等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垃圾类型。其中,塑料袋查询达4.7万次,答案也是“干垃圾”。

  查询平台管理者透露,平台最初只有400多条垃圾类型,根据市民查询输入陆续增加至5000多条。目前,每天还有8000-9000条新查询内容,但之中有很多是无效查询。“比如,输入‘杯子’,就查不出来结果,杯子材质不同,陶瓷杯属干垃圾,玻璃杯是可回收。输入‘咖啡’也是无解的,因为咖啡渣属于湿垃圾,带无纺布的咖啡袋和茶包一样,在量少的情况下,无需再细分,直接扔进干垃圾即可”。

  据悉,市废管处微信公众号“垃圾去哪儿了”及“生活垃圾怎么分”微信小程序均可查询常见垃圾品类。

  外卖纸盒洗净后为可回收物

  最近,很多人对披萨盒、外卖纸盒、带循环再生标志的塑料外卖盒有疑问。市废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物品材质本身属可回收物,但盛装食物后被污染了,再次利用价值很低,且会污染其它可回收物,所以被归入干垃圾。如果洗净后再投放,他们都算可回收物。”

  还有人在问,路上买的奶茶没喝完怎么丢?专家解释,路边一般成组设置干垃圾和可回收物桶,但奶茶没喝完时的液体很多,里面还含有易发酵腐烂的食物,如果扔进干垃圾桶会影响垃圾桶的环境卫生,建议市民带回家或到室内场所分类处理,液体倒进水池或马桶,固体剩余食物倒进湿垃圾桶,奶茶杯扔进干垃圾桶。

  生活中最常遇见的另一组垃圾情况却和粽叶情况相反——大骨头分到干垃圾、小骨头分到湿垃圾。按说,鱼骨、鸡骨、鸭骨、虾壳等小骨头也属于钙化垃圾,应该分到干垃圾,但考虑到市民饭后捡出小骨头比较繁琐,且湿垃圾末端处理设备尚可承受,便将个头不大的小骨头归入湿垃圾范畴,不用再分拣。

  “垃圾去哪儿了”下载分类知识

  市废管处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我市已成立专业的垃圾分类宣讲团,主要为市级机关单位、社区街道的垃圾分类讲师团及从事基层垃圾分类宣传的社团组织志愿者开展培训;同时为全市各团组织、工会等垃圾分类讲师队伍提供服务,引导他们系统学习分类知识。与此同时,上海面向单位、社区、中小学及幼儿园等五类场所的五套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教材已出炉,单位和市民可自行下载学习、实践。

  “五套垃圾分类标准教案分别用于单位、社区、中学、小学及幼儿园等五类场所。”该负责人表示,教材内容各有侧重,在单位使用的指南充分考虑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针对相关分类难点给出明确建议;幼儿园版充分考虑4-6岁幼儿的认知能力,利用卡通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表现手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认清分类标识;社区版更突出日常生活垃圾的识别、分类和处理等内容。

  单位和市民可自行在市废管处微信公众号“垃圾去哪儿了”下载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进入“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公众号后点击“行业管理”—“行业资讯”—“生活垃圾分类”,便可下载。目前,平台总下载量已有3.5万余次。(李静)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