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产业环境初步形成 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很吃香

2019年06月26日 09: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产业环境初步形成,未来五年人才需求近五百万——

  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现在很吃香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曾学习物联网技术多年的王金全近两年回到了故乡雄安,成为智慧城市的一名研发者。中移超脑、边缘计算、雄安大数据……这些雄安新区的智慧城市项目都有王金全的贡献。凭借多年积累的物联网知识和经验参与新区建设,这令王金全备感自豪。在他看来,物联网技术是新兴技术的代表,也是雄安新区的代表性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成为热门职业。这个新职业是干啥的?能为行业带来哪些改变?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应技术发展潮流而生

  共享单车、二维码支付、智能咖啡机、手机跟踪快件信息……物联网将各类智慧设施和产品带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如今,人们所需要的已经不仅是“随时”的快捷与“随地”的便利,还有“随物”的自由。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物联网产品为生产生活服务,熟练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操作人员至关重要,物联网安装调试员也就成了产业的中坚力量。

  近日,人社部发布《新职业—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指的是利用检测仪器和专用工具,安装、配置、调试物联网产品与设备的人员,他们能熟练操作物联网产品,构建物联网网络,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生活的信息化、智能化,实现“物物相联”。

  物联网产业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互联网网络技术,要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与意识,是物联网、信息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也是能力升级、职业发展的新途径。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与电子工程系主任王志良认为,“物联网的发展,人才是根本。物联网的大力发展为人才就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方向。” 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的出现,顺应了技术发展的潮流。

  从业人员超过200万

  目前,中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72.9%,从事物联网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超过200万。

  今年3月,北京物联网学会针对产业发展及相关岗位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的一些职业特征。

  就行业分布而言,智能制造业、智慧农业、智能家居、智能交通与车联网、智能物流以及消费者物联网产业等都是物联网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涵盖范围较广。就年龄层次而言,4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占85%以上,总体结构呈现年轻化。就薪资水平而言,与传统电子产品、网际网络运维人员相比较高或持平。

  从就业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占比近四成,国有企业随着相关政策出台及资金投入,未来岗位也将增加。此外,包含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在内的其他行业就业人数占比31.9%,体现了“双创”的就业趋势。

  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好

  物联网行业就业前景怎样?

  根据报告,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主要采取重点地区率先试点,其他地区逐步跟进的方法来推动发展。因此,物联网安装调试人员的就业以一二线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及无锡、杭州等试点地区为主。随着产业发展,尤其是5G技术在多个城市展开试点,二三线城市也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试点规划,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达2.2万亿元,产业规模比互联网大30倍。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企业的频频布局,中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调查预测,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人才需求量近500万人。

  王志良说:“加快发展物联网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应该注重培养物联网高级技术人才,制定激励措施,形成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流动的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满足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李 婕 潘瑾瑜

  李 婕 潘瑾瑜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