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乡村振兴闯新路 上海朱泾“美丽蝶变”

2019年07月19日 09:54   来源:新华网    

  聚焦产业兴旺,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近年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镇11个村发生了“美丽蝶变”。如今的朱泾正渐渐变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村内河道整治前后对比图

  探索新路子:打造“灵雨花海”特色小镇

  朱泾镇结合当地实际,以“灵雨花海”特色小镇建设为突破口,按照“西进、中疏、东优”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城镇“西进”新集建区和4000亩生态林地建设,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区,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这样的路线图绘好后,朱泾镇又找准乡村振兴着力点,盘活了“三块”地:一是推动土地流转,鼓励承包地向大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激活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乡村旅游、民俗民宿、创意办公等项目;三是整理好宅前屋后路边河旁闲散地,大力开展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建设。

  朱泾镇党委书记李士权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单靠在现有的传统农业上做文章,乡村振兴就很困难,一定要找新路子。”

  找到了新路子后,还需要多方合力支持。朱泾镇在坚持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专业的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花开海上”生态园 (园区供图)

  “花开海上”生态园是“灵雨花海”特色小镇重点工程之一。2017年,有35个村民小组、涵盖区域面积6.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35亩的朱泾镇待泾村与“花开海上”投资方达成协议,将村里600亩土地和闲置农房租给园方。生态园就在朱泾镇待泾村落了户。“放在以前,很少有人把资金投在乡村。”李士权说。

  绿色助发展:贫困村变身网红“打卡”地

  绿色铺就发展底色。经过对环境的大力整治,朱泾镇待泾村由曾经的贫困村华丽变身,成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网红“打卡”景点。

  2018年,朱泾镇待泾村拆除计划内面积11856平方米,拆除计划外面积11813平方米,已完成7条村级河道疏浚,新建桥梁10座,两岸种植草坪5000多平方米,植树2万多株。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花开海上”生态园 刘梦姣 摄

  2019年,朱泾镇待泾村还有2000多平方米违建任务正有序拆除中。“在去年年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整治过程中,朱泾镇待泾村村民起初并不配合,”李士权说,“我们组织志愿者进驻村里近一个月,累计走访6000多户,不分白天晚上,大量听取农户的意见,最终解决了问题。”

  “如今,朱泾镇待泾村村民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李士权提到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花开海上”生态园2016年开园后,接待游客60万人次;园区每年解决120人的就业,花季可再增加80人,年增加村民收入250万元左右;“花开海上”生态园门票收入的10%归村集体所有,停车场收入全部归村集体所有;去年仅国庆节停车费,村里就收到5万块;2019年民宿项目建成后,一些农民还将有5到6万元的租金收入……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村民赵亚芳接受采访 刘梦姣 摄

  乡村美了,生活富了,朱泾镇待泾村村民也乐了。

  村民都说,朱泾镇待泾村的河水更清了,道路更干净了,树更绿了,花更艳了。“我们现在好像生活在到处鸟语花香的大公园中,心情更舒畅了。”

  “我身体不怎么好,在村里本来没有活干,手头也没有钱。现在政府帮忙改造了房子,我们也挣得到钱了。国家政策好,我们享福了!” 67岁的朱泾镇待泾村村民赵亚芳说,“现在河两岸都是干干净净的,也是托了国家(政策)的福气!”

  争当排头兵:做上海最好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待泾村的变化只是朱泾镇11个村“美丽蝶变”的缩影。

  近年来,朱泾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思路,科学编制乡村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逐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六个一”专项行动。

  作为朱泾镇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待泾村目前建设尚未完善。“游客来想喝咖啡,没地方去;想体验农村生活,酒店还没完全建好。下半年,待泾村将开始全面推进精品酒店开发等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上海最好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及全国有影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为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做好实践、作出贡献。”李士权说,“再过两年,这里会跟现在完全不一样。”

(责任编辑:石兰兰)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