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AI、机器人、5G、物联网……武汉军运会彰显科技魅力

2019年08月09日 09:5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武汉8月9日电 题:AI、机器人、5G、物联网……武汉军运会彰显科技魅力

  新华社记者冯国栋

  再过2个多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就要开幕,届时将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军人运动员参赛。这是一场“军人的奥林匹克”,也是“科技的奥林匹克”。军运会上有哪些科技亮点?记者日前深入赛场抢先探访。

  AI技术为赛事保驾护航

  在军运会场馆外的配电中心,电力机器人正在岗位上“忙碌”。它们有的正沿架空轨道对电力设备进行巡查,有的在轨道上来回穿梭,还有四轮“月球车”造型、能自由移动的机器人,“大眼睛”正在采集各种数据……

  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爽说,军运会对供电要求高,要确保重要赛事区域供电“零闪动”,还要实现电压波动“零感知”。

  以往,电力巡检人员必须深入现场不间断地进行巡检,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检测结果也可能因人工测量手段单一导致误差。

  在AI科技推动下,传统“人海战术”正在向“智慧”迈进。

  “电力机器人采用暂态地电波加超声波技术,隔着厚厚铁皮也能读取设施内部温度,实现无盲区监测。它还搭载了高灵敏度传感器,比人工测量的数据精准。”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汉口配电运检室配电运检工谢娉介绍说。

  据介绍,AI机器人还有着过人“眼力”,能在运动中对多个目标进行连续拍摄,通过分析图片数据及时发现故障并预警。

  除了人工智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电”正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军运村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当使用电视、空调、热水器等电器设备时,手机App上会显示单个电器开启时间和耗电量;当用电负荷较大超过预警值时,系统会主动发布预警提醒合理用电。若发生断电故障时,系统会立即通知电力服务人员或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处理……

  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总经理明煦说:“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是社会发展趋势,不仅为军运会提供保障,更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科技确保比赛公平公正

  走进外形如碧波般飘逸流畅的军运会现代五项游泳比赛场馆,内部偌大的空旷空间,竟听不到回声。

  据工作人员介绍,安静的秘密在于游泳馆的顶部铺设的2400多块空间平板吸声体。它与馆内墙面上的干挂陶铝板材料共同组成吸声系统,从而把声音混响时间控制在2.5秒以内,以达到国际体育赛事的要求。

  武汉商学院游泳馆是军运会现代五项游泳项目场馆。像这样的“科技”元素这座游泳馆有很多。例如,场馆的设计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雨天可储水,旱时可反补。游泳馆还采用了专项水循环处理技术,水质纯净度得到保障。

  在军运会马术场馆,主赛场马术纤维砂场地达到国际马联标准。纤维砂由织物、纤维和一定比例的石英砂混合而成,赛马马蹄入砂深度为10毫米至40毫米之间,不仅扬沙小,还有利于保护马匹和不慎落马的运动员。

  武汉商学院国际马术学院院长夏云建说:“所有的这些科技的应用,是为将比赛干扰因素降至最低,确保运动员能在赛场上发挥真实、最佳水平,保证比赛公平、公正”。

  高速通信技术助力观赛和安保

  在武汉体育中心的主媒体中心,现代化的最新网络通信和直播保障设备一应俱全。军运会期间,这里将率先试用5G通信技术。在5G驱动下,一些重要赛事也将采用4K高清制作播出技术,军运会的“颜值”将更高。

  作为全国5G通信试点城市,武汉正组织对场馆、室外区域、赛事途经干道、交通枢纽以及重要商圈进行网络优化。

  在拥有5000多座位的武汉理工大学的柔道场馆,工作人员正在5G机房调试设备。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5000多名现场观众同时使用手机也不会出现卡顿,可以即时与亲朋好友分享比赛盛况。

  目前武汉军运会场馆5G基站已建设528个,武汉三大火车站及天河机场也将于军运会前实现5G覆盖。军运村的5G展示厅建成后,还将提供VR无人机直播、AR导航、无人驾驶摆渡车等5G应用体验服务。

  当赛事和活动举行时,体育场将聚集大量人员。因此,军运会是对武汉城市安保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场“大考”。在场馆建设时,武汉警方将5G应用到了军运会智慧安保总体建设方案。

  据武汉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军运会智慧安保系统分为“感、传、知、用”四层。前端采集的数据通过高速通信网络回传至智慧平台,与各类数据库进行比对后实时反馈,为前方人员提供参考。

  在军运会场馆较为集中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警务人员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和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对人流和车流实时监测、事件预警,通过AR实景地图,随时掌握现场情况。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响应速度得到提升。

  据武汉市公安局副局长熊波介绍, 目前警方通过“智慧警务”平台,将武汉水、陆、空纳入防控圈。同时,武汉市正依托新技术建设400个智慧平安小区,在全市构建更加立体的综合防控体系。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