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为何难扭转? 专家这样说

2019年11月04日 09:30   来源:人民日报   

  一些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大操大办之风盛行,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反映强烈。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成为当前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其中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

  记者:您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乡村治理问题,对于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红白喜事及其发展变化,您有什么观察和思考?

  吕德文:近年来,根据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农村地区节俭办事的风气愈发浓厚,很多农民群众之间的人情债少了,人情味浓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现象和问题值得关注。比如,在一些地方,农民群众操办红白喜事时,仪式上出现了变化,一些人会请来外来演出团队甚至有恶俗、低俗的表演,有伤风化。再如,一些地方的群众在办理丧事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出格甚至违法的事情,依然掺杂有一些迷信活动。

  如果再仔细观察,各地的礼金也有不同特点。比如近些年来,在我国北方一些农村地区,彩礼增长得较为明显,男方家庭需要凑齐一大笔支出。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主要是平时的人情宴越来越多,人们随礼的频次越来越高,人情债让人不堪重负。

  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有些村落里有经济实力的人操办红白喜事时排场特别大,档次特别高,导致本村的人都不敢随礼了,给少了显得不合适,多给点又没有经济实力。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被孤立、不合群的情况,不利于整个村落的和谐相处。

  记者:近年来,社会上屡屡曝光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新闻,背后有人情、面子的因素。请问,这些陈规陋习为何难扭转?

  吕德文:以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天然地孕育着一种内在的社会治理机制,比如乡贤文化、村规民约,对农民群众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操办红白喜事会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习俗。即便是农户自主设宴办事,也不敢太夸张太出格,不会对风土人情产生强烈的影响,否则就可能会引来全村人的舆论压力。

  如今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特别是“流动中国”、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地区内在治理机制的约束作用正在减弱。特别是对于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的人员来说,他们与乡里乡亲的来往走动,往往是因为家里还有留守人员需要照顾。一旦人情附着上了“功利”,一些不正之风就容易滋生和蔓延。

  另外,红白喜事以前是村里办,大家一起办,现在是自己办、交给市场办,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也容易让一些农民群众产生攀比、排场的心理。特别是一些红白喜事的供应商、服务商有意识地营造市场竞争氛围,比如开发不同类型的鞭炮、制定不同档次的宴席套餐,甚至搞起“私人订制”,这也会对农民群众产生一种心理的刺激。

  记者:如今,各地各部门正在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对于如何进一步开展好这些工作,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吕德文:移风易俗往往是一种不产生直接经济价值的工作,甚至有时候由于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当,容易制造出新的矛盾,影响干群关系。与此同时,移风易俗又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对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首先是对地方领导干部的一个考验,是否真的下决心、下硬功夫把这件事做好。

  其次,移风易俗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全覆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情况,究竟是随礼太频繁,还是酒席的档次太高,究竟是婚礼办得太高调,还是丧事办得太出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各个击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合乎常理、群众没意见的也“一网打尽”了。

  此外,移风易俗不是一个简单地依靠行政手段就能完成的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结合群众的需求,找准发力点,顺势而为,打开局面。

  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员、乡贤、社会组织的力量,让移风易俗逐渐入脑入心,让节俭办事成为习惯,塑造新时代农村新风貌。比如,现在很多农村地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这就是一个积极有益的探索。(版式设计:沈亦伶;本报记者 张 洋)

(责任编辑:宋雅静)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