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 “弈活”发展高质量

2019年11月12日 14: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电 题: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弈活”发展高质量

  中新社记者 陈康亮 吴兰 张俊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切。近年来,中国内陆省份安徽正凭借创新这一“先手棋”,成功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棋局”。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生产总值(GDP)增长7.8%,较全国高1.6个百分点。2018年,安徽高新技术企业首次实现产值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安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底气。安徽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实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聚焦原始创新,探索科学前沿

  在安徽合肥,有一个科学岛。岛上已建成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小太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这些大科学装置为安徽的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利用稳态强磁场装置,材料科学、物理、生命科学、医学、药物学等领域收获了大量先进成果,仅2018年就有近50项重大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其数量直追规模大得多的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

  匡光力指出,原始创新、基础研究的周期很长,在相当长时间里,上述装置可能都无法直接带来产业、收入,这也反映出很多创新成果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支持。

  科学岛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安徽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建设,全省科研机构数已超6000个。

  聚焦产业创新,构建“芯屏器合”

  “2008年,公司选择落户安徽合肥,启动资金需要170多亿元,当年合肥市财政收入也就100亿元左右,资金压力很大,但最终合肥市整合资金,帮助公司解决了困难。”显示屏巨头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张羽对记者说。

  张羽介绍,京东方当初与合肥的合作开创了一个“合肥模式”,其中最关键一点就是地方政府了解产业,有大决心来发展产业,并能真正信任企业与之共同成长。

  在“合肥模式”的推动下,京东方业务不断发展。去年,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合肥京东方第10.5代TFT-LCD生产线量产,这让中国成为全球显示领域领跑者。

  张羽表示,截至目前,京东方在合肥投资累计已逾1000亿元,并带动70多家上下游企业来合肥发展,推动形成一个“从沙子到整机”的新型显示全产业链集群。合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屏基地之一。

  缺芯少屏一直被视为中国制造业的短板。近年来,安徽聚焦产业创新,致力于构建“芯屏器合”体系:“芯”指芯片产业,“屏”指新型显示产业,“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

  聚焦制度创新,转化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还是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有些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价值没有正确认识,或高估,或低估,导致转化效率低。安徽创新馆有助于更好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今年4月,安徽创新馆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一个集知识产权评价与交易、金融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大市场。这里好比知识产权交易的“天猫商城”,目前已经成功对接30多个知名科技机构和项目团队,举办30余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发布13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安徽除了开建创新馆外,还在制度创新方面有许多突破:完善“编制周转池”激活人才,盘活存量编制9万名;推进“科技+基金”激活资金,推进“拨改投”“资金变基金”,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基金杠杆作用,运营总规模100亿元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等。(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