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台湾写真:揭开台湾少数民族手纹的神秘面纱

2019年12月27日 14: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居住在台湾南部的少数民族排湾族群,虽没有文字,却以纹身的方式在手上记录家族“密码”。如今,全台湾仍健在的手纹老人不过十数人。中新社记者日前探访了其中一个村落,揭开手纹的神秘面纱。

  台湾少数民族的16个族群总计约五六十万人,排湾族是第二大族群,人口约10万。从屏东城区出发,向东驱车一小时,穿过高山、河流,到达中央山脉的末端。雾霭苍茫的山坡上,一个小村落映入眼帘,排湾人的一支世代生活于这个名叫佳兴村的地方。

  致力于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排湾族教师邱霄凤带记者拜访了手纹老人。她介绍,排湾族没有文字,但从人们手指和手掌上独特的纹身图案就可读出家族历史。台湾少数民族另一族群鲁凯族也有手纹习俗,而排湾族的独特在于,用百步蛇、酒瓮、太阳等的纹样展示继承制度和联姻之后身份地位的变化。

  邱霄凤介绍,按照传统,排湾人会在女子的手部和男子的躯干纹特殊图样,不只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展示纹身人所属的社会阶序。例如一个部落的最高领导者会在大拇指纹上“当家人形图”、手上纹有“挂钩图”意味着家族拥有狩猎区等等。

  “从手纹中可以看到系谱关系、亲属关系、迁徙变化甚至和相邻部落的关系,是我们放在手上的族谱,当遇到有相同手纹的人,会知道来自同一个家族。”邱霄凤说,“通过留存下来的纹身图案,可以看到原有的社会样貌。”

  族中的“老公主”如今已88岁,拇指上的人形图案,记录了她曾经是这个部落的“领导者”,手背的太阳纹则代表她是“太阳的孩子”,以展示她在族中至高的权位,手臂上的格子和曲线则代表家族拥有的土地与河流。

  邱霄凤说,这些图案是在阿嫲们幼年时先用山中柚子的刺在手上慢慢掇刺纹样,再用锅底黑灰用力抹进去着色,纹好一只手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过程非常疼痛,稍有不慎手就会肿成“馒头”。

  随着时代变迁,年轻的族人已经不再纹手,佳兴村仍在世的排湾族手纹老人仅有3位。但邱霄凤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部分,排湾族文化不应该在历史中消失。她在佳兴村出生、长大,完成学业后又回到山里,为保护族群文化做了许多事。

  邱霄凤每周都会到台湾各地学校讲授介绍排湾人文化的课程。近日,她策展的“佳兴·排湾人纹样故事”特展在台北举办。她说,希望让人们更多了解排湾人的文化,让后代子孙记得一条“回家的路”,使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在历史上不要缺页。(中新社记者 史元丰 路梅)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