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20年重点工作
今年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积极应对下行压力,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基本任务,持续激发有效需求,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抓项目建设。稳增长、调结构关键是靠项目支撑。聚焦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9个领域,统筹实施8000个左右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万亿元。建成太焦高铁河南段,加快建设郑济高铁河南段。启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工程。高质量推进高速公路“双千工程”。持续推进“四水同治”,完成前坪水库建设,加快建设引江济淮等十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南水北调观音寺调蓄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建成青电入豫工程和6个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中心,开工建设平顶山盐穴储气库等重大工程。启动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建设一批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项目。加快实施重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县城以上城区5G全覆盖,加快全省5G商用进程。通过实施重大项目,进一步强化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能力支撑。
激发消费潜力。河南作为一亿人口的特大消费市场,优势无可比拟。抓住消费供给侧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升级缓慢等突出矛盾,下功夫研究破解不适应消费主体多样、消费结构升级、消费业态更新、消费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促进消费升级,加快培育强大消费市场。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增加高品质健康、养老、育幼、体育、文化旅游服务供给,积极培育信息、时尚、体验、定制、智能、夜间经济等新兴消费热点,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完善便利店、社区菜市场等便民消费设施,推动老旧家用汽车、家电、公交车等更新升级。加强消费领域信用建设,依法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让消费者放心消费。高度重视农村消费市场,以满足基本生活为重点,支持品牌连锁服务企业向乡村延伸,扩大电商、快递农村覆盖面,让广大农民可以方便快捷地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把实体经济作为我们发展的根基,全力以赴服务好支持好。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用电、用水、物流等成本。坚决依法治理“红顶”协会、垄断中介等向企业伸手要钱行为。扩大省级金融服务平台覆盖面,持续开展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三年行动,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建立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常态化监测服务机制。对坚守主业、技术产品有优势但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政府要主动服务,加强政银企衔接,鼓励共克时艰、共赢共生。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多倾听企业家的意见,多理解企业家的不易,多帮助企业破难解困,让企业家舒心、安心、专心于事业发展!
(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在人工智能、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和黄河牌鲲鹏服务器基地,支持鲲鹏软件小镇建设,吸引集聚一批“旗舰型”骨干企业。
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持续巩固提升装备、食品、新型材料、汽车、电子信息等五大制造业主导产业优势地位,稳定产业链基础,提升产业链水平。持续推进豫烟豫酒转型攻坚,加快电子级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尼龙新材料等基地建设,推进格力智能制造、通用电气风电设备制造基地、双汇倍增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钢铁、铝工业、水泥、煤化工、煤电等传统产业减量、延长链条、提质发展,完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目录,分类处置年产30万吨以下煤炭落后产能,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实施钢铁、炼焦装备大型化改造。加快建筑业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持续推进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三大改造”,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示范推广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行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法律、商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制造业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领域延伸链条,开展定向开发、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一揽子服务,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完善体制机制,让市场引领“国字号”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确保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年内投入运营。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我省优势领域,启动农业供给安全实验室、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小分子药物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重大公益专项,开展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攻关。发展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落实创新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新增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出事业引人、环境留人导向,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为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和服务保障。
(三)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抓住关键环节,聚焦硬任务,敢啃“硬骨头”,打好重点战役,努力跨越高质量发展非常规关口。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时刻,不能有半点松懈思想。紧盯35万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聚焦“三山一滩”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尽锐出战,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监测和帮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全面完成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目标任务。出台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措施。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坚决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事关全社会共同利益,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好。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下大力气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强化联防联控和区域共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完成年度空气质量改善指标。全面消除省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让我们的城市拥有更宜人的水环境。优化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主动帮扶指导。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率先实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新的竞争力。
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平稳健康发展。加大非法集资防范处置力度。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困难企业纾困帮扶,支持非公企业开展债转股。持续化解问题楼盘。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控,有序化解隐性债务。抢抓机遇,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大发行政策。
(四)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更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改革走深走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一企一策、逐企推进,全面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突出去行政化、强市场化。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提质扩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针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情况,建立清理和防治长效机制。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引导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发展。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核心加快农信社改革。推动城商行规范发展、聚焦主业、深耕基层、打牢基础,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支持更多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支持郑商所创新发展,丰富上市品种,更好发挥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创新高校、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经费使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发挥军地合作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教育、文化、价格等领域改革。
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聚合提升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环境优势,加快补齐开放短板,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推动创新。扩大招商引资。始终把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全面强化开放理念,全方位打造开放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来豫投资。扩大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对外合作,加快产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升级。办好第十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经贸活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抓基地带龙头,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强化跨境电商核心功能集聚区辐射带动作用,全方位多领域扩大我省外贸市场。引导对外投资平稳健康发展,鼓励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拓展开放通道优势。加快发展基地航空,拓宽优化航线网络,支持开展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运邮业务。提升中欧班列(郑州)运贸一体化运营质量,启动建设郑州国际陆港第二节点,拓展南欧线路。持续创新监管模式,推动1210模式在境外复制推广,支持企业建立公共海外仓,开辟跨境电商出口新通道。组建省级多式联运平台,制定多式联运标准规范,推行国际物流全程“一单制”和标准化运输。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完善自贸区管理体制,调动各片区自主试、大胆改的积极性,支持洛阳、开封片区申建综合保税区,建设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高地。巩固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枢纽功能,推进临空产业发展,支持新郑综合保税区扩区,建成运营药品进口口岸,建设邮政枢纽口岸。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持续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和机构。推进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建设。落实扶持政策,支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提质发展。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