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的夜班:物资紧张 有患者喊医护“英雄”

2020年02月13日 09: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医疗物资紧张 有患者喊医护“英雄”

  方舱医院护士的夜班

  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深夜1点,距离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约1公里的一家宾馆门口,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26岁的护士吴金融和其他15名贵州援助武汉的医护“战友”正在排队上车。他们早早穿好送行同事塞进箱子的成人纸尿裤,目的地是武汉市江汉区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

  大约15分钟车程,医疗队抵达方舱医院。要实现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四类人员”应收尽收、不漏一人,这里是重要一环。吴金融和战友要接替深夜两点下班的同事,一直工作到早上8点。

  这是吴金融和贵州援汉战友们抵达武汉后的第二个夜班,他们2月5日凌晨接到出征通知,当天抵达武汉,2月7日深夜两点上了第一个夜班。

  方舱医院门口,警灯闪烁,所有人员全副防护,包得严严实实,“大家严阵以待,让人有种要冲锋的感觉。”吴金融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方舱医院门口有临时搭建的集装箱,一侧为入口,一侧为出口。入口用于穿戴防护装备,所有医护人员在这里测量体温,穿戴防护,全套防护装备穿下来需要10分钟左右。吴金融是小组长,他要盯着全部队员把口罩、帽子、防护服、护目镜、脚套穿戴完毕,逐一检查确认。

  在出口,下班的医护人员脱下防护装备,经历过前一个夜班,吴金融感觉脱比穿更麻烦,首先要用酒精从头喷到脚消毒,然后小心翼翼地向下脱,每向下脱一截,手就要消毒一次,脱掉一身防护服大约需要15分钟。

  离开集装箱进入方舱医院大门,有近5年工作经验的吴金融说:“就像一场考试,要答题了。”

  2月7日凌晨的那个班,吴金融进入医院就听见一声喊,“这边需要15个护士,谁是组长,带队过来!”话音刚落,吴金融赶紧举手示意,之后便带着14名护士到方舱医院西区,负责这片区域的350个床位。

  床位几乎住满了,2位医生和15名护士负责这一区域的医疗。吴金融要从上一班那里了解整个病区最新人数、空余床位及有肾衰竭、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的情况,还要知道哪些病人体温较高,心率多少,整个交班过程大概20分钟。

  有的患者裹着被子睡着了,有的患者表现出忐忑不安,一些患者虽然症状并不严重,但担心自己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会让病情恶化,“他们的心态是确诊了,能往大医院走就往大医院走,可以理解。”

  事实上,“大医院”人满为患,微博上求助收治住院的帖子超过1300条,许多双肺感染的患者没有得到收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接受采访时说,方舱医院的意义在于使轻症患者既得到医疗照顾,又能与家庭、社会隔离,是解决现在大量患者在社会上造成传染的关键举措。

  2月8日凌晨的夜班更有序了,102人的贵州援汉医护队伍,除了协调的领队、联络员外,剩余的96人分为6组,每组轮流值班休息,吴金融是第三小组的小组长。这一夜,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护理人员工作,检查病人吸氧状况,进行血氧饱和度检测,同时负责病人的床位分配,做好医用物资补给。

  物资条件非常有限,没法输液,医生只能为病人开些降温、止咳的药物,一个病房只配了两个水银温度计,一个病区只有一个血压计,测量血氧饱和度的夹子只有五六个,大家轮流使用。吴金融说,自己除了经常去物资区看看有什么新的物资补给,更多的是安抚病人,给病人战胜病毒的信心。

  一位60多岁的老伯,一直问吴金融为什么不给自己输液,吴金融每次测完体温都给老伯耐心解释,他的体温正常,身体没有明显异常反应,可以继续吃药观察。老伯担心自己的病情突然加重没法转院,吴金融每回都得多花点时间解释几遍。

  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很黏人”,上半夜体温37.8℃,后半夜测量降到了正常温度,而且没有持续性咳嗽等症状。“我高烧,你们必须给我输液,要给我转院治疗。”小伙子对吴金融说。“体温是科学的测量,你要相信我们,你现在状态没有问题。”吴金融坐在小伙子旁边一直耐心地安慰。

  同一病区3位没发烧的病人也一起安慰小伙子,一个患者说,“他们从贵州那么远过来,帮我们挺过难关,你要好好吃饭才能抵抗病毒,要相信医生是来帮助我们的”。这句话让吴金融特别感动。小伙子情绪渐渐好转,几位病人当着吴金融的面,对医护人员轻声喊起了“英雄”。

  后半夜也有情况比较紧急的时刻。一名50多岁肾衰竭的肺炎感染者呼吸困难,吴金融发现后立即跟医生沟通,为病人办理转院。一位有糖尿病的肺炎感染者在床边撑着腰,发出细微的颤音,胸闷呼吸困难,吴金融测了血氧饱和度为88%,低于正常值,吴金融帮助病人调整为半坐卧位,进一步观察后血氧饱和度恢复到了91%。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吴金融一路小碎步向医生报告情况,医生建议这名病人吸氧,吴金融又扶着病人来到集中吸氧区。

  当时方舱医院西区只有一个可用的吸氧区、一套吸氧装备,吴金融尽力协调了时间,让病人吸上氧气,“第二天病人说状态好转,已经能入睡”。

  后半夜6个小时的班上下来,吴金融感觉很累,去洗手间要排队,也害怕污染防护服,吴金融从来没去过方舱医院的洗手间。同时上班的战友里,有人被防护服闷得头晕乏力,有人被护目镜勒到恶心想吐,有的在生理期高强度工作身体虚弱,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吴金融感觉,病人正在逐渐适应这里的环境,情绪在渐渐好转,医院里紧张的气氛也在逐渐缓和。

  虽然条件依然比较有限,但吴金融认为,病人逐渐收治稳定了下来,有了信心,是当下最可贵的事。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白毅鹏 记者 白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