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对衡阳发展的殷切期望,是衡阳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的使命担当,也是几代衡阳人为之奋斗的共同梦想,需要我们上下齐心,锲而不舍,加快产业升级、城市赋能、开放崛起。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强市。
坚持以项目扩投资、以投资强产业,大力实施“3215”重点项目推进计划,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强市。
聚焦聚力先进制造业。紧紧咬住集群发展,持续推进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计划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实施重点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加快发展军民融合、服装纺织、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等若干千亿产业,打造中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健全产业项目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深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快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园、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基地30万吨铜、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建滔电子信息产业园、湘南纺织服饰产业基地、富士康工业富联衡阳智造谷、弘电新能源智慧制造循环经济产业园、高性能稀土铝合金二期、衡阳国际眼镜小镇等项目建设,确保比亚迪车灯厂投产达产,力争新敏雅150亿瓦时高能比电芯、特变电工南方智能电网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产值过百亿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年内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培育发展千亿园区,实施“135”工程升级版,引导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园区发展格局。实施新一轮技改升级,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创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以上,推动8000家中小企业“上云”。
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深入实施企业上市行动计划,支持恒飞电缆首发上市,力争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突破25家。全面启动衡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点发展东阳渡综合物流产业园和云集空港物流园,培育1-2家国家5A级物流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夜间经济、电商经济、数字经济,新增一批电商认定企业,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个以上。加快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顶层设计、规划管控和转型升级,抓好梦东方旅游度假区、船山文化园、悦榕庄、华侨城来雁新城和雨母山旅游景区等项目,办好第十七届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争创国家A级景区(点)3家,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2%、13%以上,培植旅游千亿产业。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种植总面积稳定在800万亩以上。持续实施“8135”发展战略和“百千万工程”,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00亿元以上。抓好西班牙猪肉产业链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三黄两茶”等品牌,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新型农产品品牌体系;加力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力争“衡阳茶油”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推进以茶皂素为原料的广州化妆品关联企业落地,支持油茶龙头企业上市,加快实现“双500”目标。新增“三品一标”认证40个以上。创建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10个,省级以上星级农庄30个、省级百强社10个,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折不扣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优化营商环境20条、减税降费等政策,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打造类同沿海地区的营商环境。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组建各类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倡导诚信守法经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建立健全市级领导走访联系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诉求“直通车”等制度,巩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真心实意、真金白银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二)放大主枢纽效应,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区域中心。
提升城市带动作用。建立统一的全市发展规划体系,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滨江新区、陆家新区、酃湖高铁新城等片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协调市域各板块发展,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株潭城市群,加强与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特色产业协作共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衡柳铁路提质改造,推进衡阳至南宁高铁前期工作,启动衡阳至永州高速等项目建设,力争铁路枢纽改造一期湘桂铁路改线取得实质进展;全面拉通二环路;完成南岳机场站坪扩建工程,力争通航城市突破40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80万人次;启动大浦通用机场二期建设,打造“全省示范、全国一流”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提升城乡联通水平。统筹推进大衡阳都市圈、“西南云大”城镇群发展,引导城区基础设施、园区工业配套、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市延伸。支持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快祁常高速和衡山长青至白果等干线公路建设,推进衡阳港区、湘江衡阳至永州三级航道和祁东归阳港区一期工程建设。推动道路运输企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化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打造东阳渡、三樟、新市等一批工业重镇、商贸旺镇、旅游名镇。
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提标准,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提升行动,力争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推进科技创新六大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0亿元。开展“卡脖子”和颠覆性技术攻关,扶持一批研发项目进入国省布局;加快5G柔性材料、稀土材料、碲锌镉材料、光纤陀螺仪等高端新材料、新技术创新,转化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力争技术交易额突破15亿元。紧盯产业、企业、园区和创新研发平台需求,用好用活“人才雁阵”计划等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衡发展。
(三)咬定“领头雁”目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开放高地。
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创新招商合作机制和方式,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等协作,使衡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内陆首选地。支持园区探索“飞地模式”,加快建设衡阳深圳科技工业园产业新城。创新招商引资联动推进、考核督查和激励等机制,实施“信息+资源”招商,对接“三类500强”企业建链强链补链,力争全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项目8个,各县市区引进亿元产业项目5个以上、“三类500强”企业项目1个以上,各市直园区引进项目的个数和规模在县市区基础上实现翻番,打造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增长极。
全面深化重点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电力、天然气输配价格改革,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稳步开展农村不动产登记。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加速“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进程,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动实体大厅与网上平台融合发展。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确保审批再提速50%以上。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加快中心城区区划调整,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管理体制。深化以“扩容、提质、放权、赋能”为重点的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园区相对封闭管理,制定权力下放清单,实现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权限对省级以上园区应放尽放;完善以亩均效益和项目履约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卫生、医保、财税等领域改革。
全力推进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开展“破零倍增”工程,推动各县市区、市直园区“三外”联动发展。大力实施“衡企出海”战略,不断拓展装备制造、钢管深加工、汽车零部件、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东盟、中亚和非洲市场。支持综保区做大做强,推进海关便利化,持续提升五定班列、无水港等平台运行质效。加快航空口岸规划和申报,确保铁路监管作业场所年内开放运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同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