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当前国家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显效,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步迈进,即将迎来商合杭高铁、民航的历史性开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好“角中有廊”“廊中有带”“带中有港”“港中有群”的地缘性优势,实现“四个走在前列”。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构筑强劲活跃增长极,建设宜居宜业宜创宜游宜学宜养城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财政收入(剔除减税降费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重大风险有效防控,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一)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做亮美丽芜湖。
城市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要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让城市看起来有颜值、走进来有价值、住下来有所值。
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动产业环保、智慧环保、法治环保、责任环保、阳光环保。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加快创建“无废城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大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扎实推进水污染治理、水和土壤生态修复,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持续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行动,打造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
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施拥江发展战略,加快江北整体开发,完成5000亩长江岸线造林,持续打造“十里江湾”城市名片。精细推进文明创建,深入开展“贴近群众六走进”行动。狠抓交通乱象、占道经营、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等专项整治,树立文明风尚。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公厕建设管理,市区新建、改造公厕47座,打造主城区10分钟如厕圈。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实施“适老化”和“节能化”小区改造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完成“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1264公里。
坚实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建管。优化道路交通体系,加快城南过江隧道、九华南路大茆立交、长江路高架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水利薄弱环节治理和防汛抗旱提升工程。创新棚户区改造方式。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启动元亩塘公园规划,推进市政园林精细化养护。加大与三峡集团合作力度,推进城镇污水PPP合作项目建设。
(二)在站稳立场、共享发展中做足幸福芜湖。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施33项民生工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方面持续发力,推进脱贫攻坚“九大工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实现稳定脱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高水平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大力发展公办普惠性学前教育,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度融合。加快集团化办学。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完善普职协调发展机制。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推进名校长(名园长)、名师、名班主任工程。支持在芜高校高质量发展。
高精度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建立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强化就业导向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在芜就业。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精准实施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完善创业载体功能。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高效率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三代社保卡覆盖面和应用范围,构建“城市一卡通”芜湖模式。落实长效管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工伤保险管理服务机制。推动建设领域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一体化。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加快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完善公墓建设。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强化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高品质推进健康芜湖发展。推深做实县域医共体、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和慢性病管理。推进国家中医传承项目和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严格落实药品耗材惠民举措。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事中事后监管。
(三)在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中做活科创芜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集聚整合创新要素,争取在科技创新更多领域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积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落实战新产业人才专项政策,加快网上申报资金兑现。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选拔、任用机制,开发高层次人才服务信息系统,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个。
培育一批高质量企业创新主体。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撬动作用,实施绩效奖励、创新券等后补助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
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紧扣“三重一创”建设,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平台,打造一批重大公共研发平台。支持西电芜湖研究院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攻关,启动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芜湖)研究生招生培养。办好第十届科博会。
突破一批高精尖领域创新技术。围绕核心技术研发和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制定出台“尖20”计划,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四)在扬长补短、集聚发展中做优产业芜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打造芜湖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链。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联起来”。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优势产业升级计划。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70个以上。促进数字经济集聚发展,推进人工智能、5G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数字化,加快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二期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0个和登云企业700家。实施兼并重组项目12个。鼓励县(市)区之间基于产业协同的需要发展“飞地经济”。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示范城市建设。
战新产业加速发展“特起来”。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轨道交通装备、大数据及产业互联网等战新产业,努力在产业链塑造、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新兴产业规模与质量效益双提升。支持新一代汽车电子、电子商务数字经济争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支持碳纤维材料、半导体微显示争创省级重大工程与专项。
服务业深度融合“跳起来”。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力争朱家桥港区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家以上。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直接融资360亿元,力争2家企业首发上市。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活起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快培育芜湖大米、地方特色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一批“芜”字号品牌。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优质丰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农村“三变”改革。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途径,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