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举全市之力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我们坚决扛起先行示范的历史担当和主体责任,全力落实中央《意见》和省委支持措施,紧扣“五大战略定位”,围绕“三个阶段发展目标”,聚焦“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制定贯彻落实的六年行动方案和三年重点工作计划,建立特事特办机制,坚持台账式管理、项目式实施、节点式推进,扎实开展127项具体工作,全力跑好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第一程”。我们以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谋划推进一批重大改革事项。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新推出102项制度创新成果。营商环境改革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深圳在重点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全国前列。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制定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三大配套政策,新推出公共住房建设用地34宗,启动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出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2条,财政科研资金实现跨境使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更加完善。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全面推进,国企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挥了更大作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改革等一批示范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25个集中采购试点药品平均降价52%。土地管理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二)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全力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我市的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湾区通”工程,实施深港合作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展现新面貌,新增注册企业1.2万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妈湾跨海通道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深港青年梦工场新孵化创业团队61家,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正式运营。推动深港澳更紧密合作,推出深港通、深澳通“注册易”,设立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加强与广州等城市的协作,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中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穗莞深城际线建成开通,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取得新进展,区域联动发展又有新成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增长13%。实施机场口岸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新增罗马、特拉维夫等15条国际航线,国际客运通航城市总数达60个,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超过500万人次、增长32%。成功举办高交会、中国质量(深圳)大会、全球青年创新集训营、国际友城智慧城市论坛等国际性活动,城市国际影响力得到新提升。在全球招商大会上,现场签约项目128个,总投资超过5600亿元,展现了深圳强大的吸引力。
(三)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发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我们着力帮助企业稳预期、稳信心,通过立法设立“深圳企业家日”,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努力用惠企政策的精准性来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充分释放“四个千亿”政策红利,落实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100亿元;坚持政策性与市场化兼顾,设立1000亿元的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帮助54家上市公司化解流动性风险;出台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政策,用足用好首期50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50亿元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作用,全年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余额增长20%。创新思路便利企业办事,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新上线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i深圳”APP累计整合近4700项政务服务事项、居全国前列,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企业和个人政务办事需提交的材料减少70%。区块链电子发票引领全国,商事登记等近200个事项实现“秒批”,企业注销业务办理时限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办税事项平均耗时下降40%。社会投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间分别缩短至30个和41个工作日以内,水电气接入办理时间平均压缩70%,货物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分别压缩54%、76%,通关效率位居全国前列。多措并举保障产业空间,出台工业用地供应管理、工业区转型升级和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节约集约利用等政策,集中推出产业用地30平方公里,切实保障优质项目用地需求。
(四)以主阵地的作为全面发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增长近一倍,其中30%以上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新组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超滑技术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实施50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年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发展,首批5条先行先试政策稳步实施,皇岗口岸启动重建,科研人员、物资、实验样本等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取得突破,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方分院等84个项目在合作区落地。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全面提速,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深圳湾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落户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上升为部省市共建平台,初步形成高水平实验室集群,其中鹏城实验室成立短短一年多时间就集聚了22位院士、1600多名科研人员,承担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初步建成“云脑”“云网”等四大科学装置。深入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圳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7%,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国家高新区实现扩容提质,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00多家,总量超过1.7万家、仅次于北京。
(五)高标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环境品质再上新水平。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后海中心区、光明中心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坪山中心区、宝安中心区等区域,以及海洋新城、大运新城、北站商务区等片区规划设计全面优化,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完成编制,规划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全市有10个重大建设项目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新编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盐田-惠州组合港开通,深圳成为国家交通强国试点城市。全力加快地铁建设,开通了5号线、9号线延长线,地铁运营里程超过300公里,在建里程275公里。南坪三期等高快速路建成通车,春风隧道、黄木岗交通枢纽等重大交通设施加快推进。打通断头路20条,优化新增公交线路143条。大力推广智能灯控、停车无感支付等智慧交通新举措,地铁扫码乘车实现全覆盖,高速公路ETC用户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交通服务品质又有新提升。深入推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十大专项行动,全年整备土地近22平方公里,拆除消化违建超过2800万平方米,华富村、南华村、湖贝、新桥东等棚改和城市更新项目开工,564宗已批未建土地和47宗历史停建项目得到妥善处置并加快续建,土地利用更加节约集约。新建公园117个、总数达1090个,建成“千园之城”。启动郊野径建设计划,新改建绿道60公里、自行车道300公里。深入推进“厕所革命”,高标准新建改造公厕530座。1600个城中村累计完成综合治理1200个,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全国最干净城市和世界著名花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干净美丽、四季花开、满眼绿色的城市环境让深圳更具魅力。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