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事关“十四五”规划平稳开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顺利开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十分重要。从国际局势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互相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咸宁发展来看,经济稳定运行基础不够牢固,持续中高速增长压力较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实施,为咸宁发展带来多重红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改革开放深化、绿色发展加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新机遇带来新动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稳”的基础、“进”的动力、“好”的势头。要善用辩证思维、科学方法谋划推动工作,既要看自身、更要看全局,既要看困难、更要看利好,既要看当前、更要看长远,用好政策窗口,用足政策红利,化挑战为机遇,让稳的基础更牢、进的步伐更大、好的势头更旺,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促、调、惠、防、保各项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施“133”区域和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全省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增长极,建优建美长江流域公园城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进出口总额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
今年要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对照全面建成的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在城乡居民收入、文化小康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要补短板、强弱项,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要统筹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坚持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切实推动 “十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措施落细。实施好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高度关注处在贫困边缘的困难群众。组织对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开展“回头看”,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重点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迁扶贫、自主脱贫、驻村帮扶、保险保障等六大提升工程,总结推广“产业双保险”“防贫保”“135生态养殖”等经验模式。
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是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小康不能掉队。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咸宁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印刷复制、广告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加快升级,鼓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展览等业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深入挖掘咸宁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非遗保护利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间工艺,推动咸宁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羊楼洞“万里茶道”申遗步伐,加强古镇、古民居保护开发,打造一批高品质文旅“套餐”。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要支持企业建设各类技术研发机构,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25%。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攻克食品饮料、智能机电、砖茶清洁化生产等关键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年度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增长11%以上。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企业科研人员“互聘制”,引进国内知名科技组织、检验检测公司、科技咨询企业来咸设立分支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工作机制,完成科技成果登记60项,转化科技成果60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亿元以上。
(二)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坚决落实党中央“六稳”各项部署,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做好稳投资、抓项目、促消费、扩开放工作,确保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狠抓项目投资。持续深化“三抓一优”,继续实行“五个一”机制,抓好3个省委、省政府督办项目,150个省、市重点项目,56个10亿元以上续建和新开工项目。推动咸宁核电综合码头投入使用,赤壁长江大桥加快建设,106、107、351、353等国道干线提档升级,咸宁-九江高速公路、赤壁长江大桥东延段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武汉-咸宁-南昌高铁、武汉-咸宁-平江高铁等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咸宁机场、铁路货场搬迁及通港铁路工程、嘉鱼港簰洲湾港区、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三峡后续长江崩岸治理、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500千伏咸宁变电站扩建和赤壁变电站新建工程,抓好城区充电桩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精心组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重大项目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筹建咸宁楚商联合会,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超过3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0个,新开工产业项目超过100个。
促进消费升级。加强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荆楚优品”工程,健全城乡流通网络体系。大力实施品质提升、品牌培优工程,建成一批多业态融合发展大型综合体,推出一批特色消费项目,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创建“放心消费”示范城市。深化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全力打造中医药强市,加快际华园、原乡小镇、恒大养生谷、长岛未来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华中“养生福地”。继续实施旅游品质提升工程,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一批A级景区、度假区、景区化村庄、精品民宿和荆楚文旅名镇、名村、名街。
提高开放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推进外贸“三项工程”,建设市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融合发展,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支持湖北·通城万雅进出口商贸交易中心发展。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对接、市场对接,探索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合作模式,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和优质项目,畅通我市优质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大市场的渠道。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强则经济强。要坚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咸宁行动方案”,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培育做强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医药等五大千亿产业。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机器换人”,推进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现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做大咸宁军民融合产业园、赤壁军民融合应急产业园,壮大12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确保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
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抓好新兴产业培育,打造中部地区极具特色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4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5%。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扩大基础电子、光电、数字通信产业规模,建设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依托咸宁高新区、咸安区、通城县等地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技术,做强做优一批生物医药产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走“专特新精”发展道路。
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以嘉麟杰、三环方向机为代表的“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制造业“双创”平台、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实施“万企上云”工程,新增上云企业不少于200家。全面实施5G商用试点,着力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开展“一县一品”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中小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工程,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长江质量奖,筹建国家级智能机电检验检测中心和国家级苎麻质检中心,加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
(四)加快建设美丽咸宁。绿色是咸宁最大的潜力、最好的财富、最硬的品牌,绿色崛起是咸宁最好的发展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两山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建设文明示范市、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共建绿色家园、共绘美丽画卷。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战役。强化大气防治联防联控,加大扬尘、工业企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秸杆焚烧等重点空气污染源整治力度。统筹推进陆水河、淦河、富水河、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等水系治理,构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加快县市城区“双水源地”建设,整治51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保障乡镇污水处理稳定运行。加大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力度,做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和风险管控工作。继续开展非煤矿山整治“雷霆行动”,深化矿山复绿及综合修复利用。
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坚决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开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全力支持咸宁静脉产业园建设。持续压实河湖库长责任,健全河湖库管护长效机制,大力开展“清四乱”,全面推进小微水体河长制工作,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完成“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幕阜山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开展“绿盾”行动。新增7个生态乡镇、50个生态村。
优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精准划定“三区三线”空间格局,严守285万亩耕地红线。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