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经济行稳致远的最强动力。要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抓住关键环节,注重配套联动,打好改革组合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推动生产要素变革,提高要素供给效率。巩固钢铁、煤炭去产能成效。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把控好房地产供给节奏,保障商品房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细化投融资模式改革,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体制、国资国企、商事制度、殡葬等改革攻坚。
支持创新创业。以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市。加快智能机电、特色农业省级技术研究院建设,举办“南鄂杯”“香城杯”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优秀项目转化落地。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全国试点,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支持平安电工、三赢兴电子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深入实施“南鄂英才”计划、“院士专家咸宁行”活动、“招硕引博”工程,优化实施“回归工程”,激发创新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民营经济全省100强企业。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力争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10亿元。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深化“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进一步创新完善企业开办“511”模式,力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5万户。加快推进区域性统一评价工作,着力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企业登记实名认证系统,建立“审核合一、一人通办”机制,推行“容缺受理”审批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制度。
(六)推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抢抓长江大湾区和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扩大区域合作。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推进武咸项目互动、产业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积极融入武汉大都市圈“146”空间格局,探索“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咸宁”模式,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对接武汉“芯屏端网”万亿工程。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跨行业、跨地域的商品市场互联互通,探索“武汉城区展示交易+咸宁仓储物流”和“武汉大型市场批发+咸宁中小市场就近配送”的发展模式,促进产品和服务供给升级。推进全域旅游一体化,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旅游带核心区。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实施“招商引校”,吸引武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咸办基地、建校区,加强科技人才交流。推进区域城市合作一体化,拓展与荆州市、仙桃市、潜江市等江汉平原城市合作交流;加强与岳阳市、九江市深度合作,支持赤壁市、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等地与湖南省、江西省毗邻县市加强全方位、各领域交流合作。
高昂市区龙头。坚持“一公三生”,从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入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突出“北上东进西展”,加快构建以咸宁宜居主城、官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横沟科学城、凤凰新区为核心的城乡共融发展布局。合理配置“科、教、文、卫、养、市、园、体”8类公共服务设施,加强道路微循环改善、小微停车场、小游园、小球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圈”。持续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垃圾分类、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完善城市地下管网、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市档案馆、市生态体育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聚焦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标准,大力推动咸宁高新区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做大做强饮料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快市民之家、金融信息港建设,发挥启迪之星科技孵化器作用,奋力冲刺全国百强高新区。
做强县域经济。以“三带”建设为引领,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和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增强县域经济支撑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支持咸安区打造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和对外开放示范区。支持嘉鱼县打造长江临港新城、建设湖北经济强县。支持赤壁市争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打造绿色产业展览交易基地、应急装备制造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支持通城县打造回归创业先行区、通平修合作示范区和湘鄂赣区域边贸中心。支持崇阳县建设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先行县。支持通山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赤壁市、通城县奋力跻身所在考核区域第一方阵,咸安区、嘉鱼县、崇阳县奋力达到中上游水平,通山县奋力实现位次前移。
(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培植特色农业。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推进“1+6”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考核验收工作。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推进千亿农产品加工工程。谋划推动咸宁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111”行动,持续壮大楠竹、茶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引导大型养猪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等方式,带动中小养殖场、养殖户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巩固“五线五治”成果,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探索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模式,构建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公厕规范化建设改造和制度化管理养护,分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行农作物秸秆回收和农用地膜资源化回收利用,综合整治215个建制村生态环境。新建“四好农村路”“美丽农村路”1000公里,启动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
优化农村治理。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引导承包地“三权”分置,支持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鼓励农民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引导农民办好自己能办的事。以村规民约为载体,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农村新风尚。
(八)更大力度办好民生实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政府工作践行初心使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主动作为,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强化风险防控。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着力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校园贷、电信网络诈骗、违规举债融资等行为,防范化解好金融、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就业等领域风险。着力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严防民生领域风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禁鞭条例,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聚焦治本,在大案突破、打财断血、打伞破网等方面持续发力,纵深掘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申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和应用,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深化“三治融合”体系,完善市人民调解中心实体化管理和运营模式,全面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织好网格化治理网、矛盾多元化解网和群防群治防控网,不断提高“平安咸宁”“法治咸宁”建设水平。
加强民生保障。加大民生投入,用于民生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78%左右。稳定就业总量,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加强城乡居民医保、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低保、社会救助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推动94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发展社会事业。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继续实施市城区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缓解城区“择校热”“大班额”难题;继续推进新高考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完成国家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试点任务;支持湖北科技学院和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湖北健康职业学院和首义学院嘉鱼校区建成招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实施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大力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抓好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立多层次、标准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办好咸宁市第二届运动会。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创建全国(省)双拥模范城。更大力度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充分发挥各级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九)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主体,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加快构建完备、规范、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执行力,推动各级政府治理更务实、更精准、更高效。
打造忠诚型政府。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想问题、作部署、抓落实,都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标对表。
打造法治型政府。切实将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等各方面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缩减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防止政出多门,减少政策效应相互抵消。加大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
打造担当型政府。加强实践锻炼、积累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恪尽职守,勇担重任、敢于碰硬,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推进工作。讲究科学方法、注重实际规律,善于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办法,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健全正面激励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打造服务型政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为人民尽责。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运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手段,服务群众、治理城市,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瞄准“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目标,对标先进地区找差距,把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作为根本标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多为企业松绑、多为群众解忧,突出抓好流程再造,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打造廉洁型政府。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政府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有关实施细则意见,驰而不息整治“四风”问题。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规范预算执行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压缩一般性支出。强化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统计监督,确保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规范安全使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时代引领奋进,扬帆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谱写新时代咸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