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6日 王诚)

2020年03月10日 13:20   来源:蚌埠市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20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6日在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王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2019年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蚌埠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经受了中美贸易争端带来的重大挑战,经历了50年一遇特大干旱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盯“两个中心”目标,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保持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基本完成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左右,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4.22%、投入强度2.6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PM2.5平均浓度50.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1.2%。

  这一年,创新成果世界瞩目。全国首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5代TFT-LCD玻璃基板成功下线。彭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省政府质量奖。全面打通聚乳酸生产全产业链。430毫米类石墨烯高导热膜刷新世界纪录。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EMCCD微光探测器、PLA纺织品荣获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浮法玻璃退火窑、电熔氧化锆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固镇“农粮驿站”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案例、全国电商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蚌埠的创新能力持续跃升,产业生态不断优化。

  这一年,城市开放全国聚焦。建成启用淮河流域安徽段首个二类水运口岸,开辟淮河干流首条外贸航线。开通“蚌西欧”班列,货运贯穿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7个城市。整体纳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合肥都市圈规划范围,跻身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发起设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水利专业委员会,加入卫生健康、文化旅游联盟。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技艺交流中心揭牌。蚌埠的“朋友圈”越拉越大,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这一年,重大改革领先安徽。全国率先实现税务系统与市级政务审批平台数据直连互通。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和行政审批容缺承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公共服务事项一日办结率、“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均居全省第1。市高新区入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12345”工程成效获省委、省政府肯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获国务院激励支持。落实双创政策措施连续3年获省政府表扬激励。“四最”一张网平台入选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跻身“2019年度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标杆城市”。改革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活力不断迸发。

  这一年,中外英才荟聚蚌埠。圆满举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淮河古代文明研究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小陶人”被认定为世界已发现最早人物雕塑美术作品。连续6届承办安徽工业设计大赛。中国国际化纤会议、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区域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研讨会、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活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论坛、创新创业与产教融合高峰论坛暨皖北(蚌埠)人才合作对接会等盛大开幕,前世界政要、驻外大使及国内外权威专家、文化大咖、企业精英云集,聚焦了世界目光、展示了蚌埠形象。

  一年来主要工作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发展质效持续向好

  发展理念更加务实。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以统计执法为契机,深入开展统计大检查,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深度自查自纠、刮骨疗毒,统计数据更真更实。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创新建立“五个不漏”“四个签字负责”制度,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实体帮扶全面深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四送一服”“三比一增”等活动。积极参与大富科技、德豪润达等制造业上市公司纾困,取得初步成效。新增减免企业税费32亿元。开展涉企收费集中整治,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省级5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引导基金落户。贷款余额2087亿元、增长15%。新型政银担在保余额67亿元,发放过桥续贷资金16亿元,税融通贷款余额7亿元,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10亿元。禹会区创新金融供应链服务。高投集团发行全省首单1亿美元境外债券。

  项目攻坚掀起热潮。569个省“大新专”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50亿元,投资完成率、竣工率、开工率均居全省前列。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6批次,车辆电子系统集成产业化、绿色建筑产业园等164个省“大新专”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电子级玻璃纤维、卷烟厂易地技改等75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谋划储备项目1万亿元。争取各类项目补助资金9亿元。

  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举办蚌埠(深圳)产业合作、蚌埠(北京)总部经济恳谈会,参加进博会、中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新引进绿色能源5G基站装备等10亿元产业类项目22个、50亿元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1100亿元,增长8.9%。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快成物流等21家总部经济企业落户。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工业主引擎持续发力。启动首批29户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8户。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439%、全省第1。怀远、禹会获评省制造业“十强县”和“十强区”“十快区”。蚌埠玻璃院、中粮科技、丰原集团蝉联省制造业50强,12家企业分别入围省民营企业营收、制造业、服务业百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13.3%。新型显示器件、5G移动通信器件列入省重大工程,光通信设备列入省重大专项。手机触摸屏显示模组等十大工业项目基本建成。退市进园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个、国家绿色工厂(产品)5个,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129台。国显科技获评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技改投资增长27.6%。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户,雪郎生物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省级工业精品8个、首台套产品12个。市高新区、经开区获批省级专用电子器件产业基地。固镇生物基产业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农业产业化成果丰硕。农业产业化基金投放1.3亿元。农产品网上交易额50亿元。怀远获批省级农村电商巩固提升示范县。“五河螃蟹”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怀远石榴”“五河螃蟹”入选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固镇肉羊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怀远、固镇、禹会入围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县区,怀远白莲坡、固镇食品产业园入围重点培育园区。百万只肉羊等十大六次产业项目建成。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牛奶产量稳居全省首位。多措并举稳定猪肉市场供应。粮食生产十六连丰,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

  现代服务业升级提速。获批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义乌商贸城晋升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新增工商注册登记电商企业270户,网上零售额70亿元。吾悦广场建成营业,合一冷鲜城二期主体竣工,淮上万达广场开工建设。华运超市获批国家级绿色商场。禾泉农旅、智慧物流入选省级特色小镇。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6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35家。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增长16%。

  (三)改革创新活力竞相涌现

  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幅居全省第2。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立项金额均居全省第2。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家、众创空间2家,首批认定市级“一室一中心”5家。32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施军民科技协调创新“三重一制”行动。中电科41所联合中国信通院、华为共同发布5G技术方案验证试验样机测试国际标准。与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分别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新增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首评20名专家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怀远、固镇获评首批省级创新型县。蚌埠玻璃院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上理大科技园获评国家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凯盛科技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牵头组建省级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生物基聚合材料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获准筹建。

  改革品牌越擦越亮。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四个一”和工业项目“六零九合”审批改革,总承诺时限分别压缩60%、65.1%。新增市场主体1.3万户、增长17.3%。公共资源交易审批及办理流程压缩46.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三变”改革村居895个,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91%。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城市医联体建设、医保智能监控示范试点市。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保税物流中心进口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建成投用,业务总量增长77%。铁路无水港货物吞吐量增长10%。蚌山跨境电商产业园日发包裹量突破5万件,跨境电商孵化经验在全省推广。阿里巴巴本地化运营中心、笨鸟社交等跨境电商平台落户蚌埠。孟加拉浮法玻璃及余热发电、美国地面太阳能光伏电站等“走出去”项目进展顺利。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58家。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亿美元。

  (四)三大攻坚推进有力有效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实现3251户9145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7%。控辍保学“双线五包法”获国务院肯定推广。76905名贫困生获教育资助8755.3万元。17.94万人次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726户。新增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受益贫困人口7859人。开发贫困人口公益就业岗位3668个。新设扶贫“爱心超市”314个。建设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88个,稻渔种养等“五彩”特色扶贫产业不断壮大。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和安全建设稳步推进。

  污染防治敢于亮剑。坚持“整改、问责、处罚”同步,建立“发现、锁定、交办、查处”大气网格化监管机制。铁腕治理建筑施工、城市扬尘、车辆尾气、“散乱污”企业等重点领域。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皖北第1。实现污水处理能力工业园区全覆盖。建成“河道卫士”“智慧河长”系统。全面推进龙子湖周边环境整治和水生态环境治理。7个国考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省率先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获批省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城市。

  风险防控主动出击。全省率先设立市级担保基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探索运用国有和民营两种所有制形式,推动蚌埠农商行增资扩股、健康运营。省代发地方政府新增债券73.7亿元。3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新增省科创板挂牌企业200家、省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14家。东方证券、中航证券在蚌设立分支机构。直接融资规模115亿元。新增贷款270亿元。

  (五)城乡建设品质稳步提升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启动蚌埠南站东片中央创新区规划建设。京台高速东海大道出入口、蚌埠站提升改造工程竣工,中环线基本贯通,水蚌线外迁、蚌五高速等加快推进,蚌埠民用机场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完成汤和路、华光大道等7条道路“白改黑”,打通兴和路、学翰路南段等8条“断头路”。改造棚户区、城中村60个,建设安置房1.6万套,回迁安置2.1万户。完成老旧小区整治97个。新增、优化公交线路8条。新增机动车泊位2.78万个。新增海绵城市8平方公里。蚌埠体育中心-体育场获鲁班奖。

  城市内涵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十城同创”,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复查。出台《养犬管理条例》。新建绿道54公里、街头游园21个,新增、改造绿地585.7万平方米。五河获省森林城市称号。新当选全国道德模范1人、中国好人4人、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1人、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1人。被授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创产品研发”和“古代玉器研究”基地。启动“后省运时代”场馆市场化运营,引进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全国青年游泳锦标赛等知名赛事。建成开放共享书屋20座、阅读点22个。获评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城市。

  乡村面貌日益更新。完成农村改厕8万户。建成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8个。新增农村安全饮水受益人口10万人。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7.6万吨。创建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4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11个。五河沟东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三县整体纳入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水系连通补水蓄水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1267公里。人工造林3.81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33.7公里。

  (六)民计民生福祉深度增进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投入资金76亿元,完成33项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1.39亿元、创业担保贷款3亿元。昊方机电获评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社会保险参保人数315万人。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供养、贫困大学生一次性救助全面提标,发放社会救助资金6.3亿元。建成县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4个、智慧养老机构2个。降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市域内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提高慢性病门诊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取消医保异地就医审批制度,开通长三角门诊联网结算。

  社会事业齐头并进。推行义务教育网上阳光招生。全省率先完成智慧教育建设规划。新建、改建幼儿园31所。二中禹会实验学校、新城翰林分校投用。支持蚌埠医学院更名蚌埠医科大学、安财商学院转设独立本科。蚌医二附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市一、二、三、四院专科医疗项目开工建设。成功实施全省首例、全国第二例5G平台跨省域远程手术。涂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成投用。开展“放歌新时代唱响新蚌埠”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舞剧《大禹》全国巡演。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涡河一桥入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学艺术中心建成。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扎实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创建进展顺利。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经普圆满完成。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不断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持续推进,消防救援、防空防震等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气象、档案、地方志等服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打响全国扫黑除恶百日追逃行动“第一枪”。“雪亮工程”建设、网格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淮河河道非法采砂全面禁绝。控股蚌埠淮河船闸有限公司,枯水期有序疏导滞留船只3万艘次。深入开展“宪法进万家”“送法进万企”等普法活动。在龙子湖区试点推行“全科社工”管理服务模式。启动食用农产品信息化追溯平台试点,建立食品销售追溯“一单一证”制度。完善访调对接、信访救助金等机制,信访总量持续下降。

  各位代表: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走过了一段爬坡过坎的历程,交出了一份逆势奋进的答卷,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上级部门和驻蚌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蚌埠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创新引领尚未全面发力,新动能对经济支撑作用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集中度不高,招大引强仍显不足;服务实体经济不够精准,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活力不足,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打赢三大攻坚战任务繁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攻城拔寨;民生工作还有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不少差距,等等。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