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人从“企业小家庭”进入“园区大家庭”

2020年07月20日 09:07   来源:南方日报   

  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内,欧华包装设备河源有限公司(下称“欧华”)车间里,十几名工人正在组装口罩机,他们是来自园区另外一家企业的“共享员工”。公司总经理助理吕和军说,今年复工后,欧华自主研发口罩机,订单逆势增长50%,但仅有约1/3员工到岗。“通过园区新上线的共享用工平台,我们已引进20余名‘共享员工’,帮助我们解决缺工的大难题。”

  受疫情影响,广东部分产业园区企业出现“有人没活干”“有活缺人干”两种现象。今年5月,一个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在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上线,在不改变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前提下,降低用工富余企业当前的人力支出成本,缓解部分企业紧急缺工的压力,帮助劳动者稳就业、稳收入。如今,已有3000余名员工在园区“共享用工”。

  搭建平台

  解决企业“有人没活干、有活缺人干”难题

  欧华厂区里,钳工梁家福正在调试口罩机设备。受疫情影响,他原来供职的模具厂订单减少,今年6月,他和另外30名同事向公司申请“共享用工”,很快来到新厂上班。

  “虽然是新接触的领域,但我有基础!”这名“90后”技术工人已有10年工作经验,从模具转到自动化设备生产,梁家福很快上手,如今一天工作10小时,每月工资7000余元。

  梁家福的“共享经历”并非个例。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国家级高新区,作为粤东粤西粤北的一个创新高地,这里聚集了330家企业,其中有160家为规模以上企业,用河源市1.4‰的用地,产生了全市1/3的工业贡献。

  广东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大荣说,今年3月24日,园区企业全部复工,开足马力赶工春节拉下的订单。但到了4月,他发现形势改变,园区企业经营状况出现较大差异: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暴发,109家外贸企业订单收缩,只能走减产的路子,维系每周5天8小时基本用工;另一方面,疫情带来对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领域利好,农夫山泉、中光电、峰德机械等企业在疫情期间逆势上扬,订单大增急需扩招人员。

  “共享用工平台在阵痛中诞生,我们希望立足企业需求,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抓手,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刘大荣说,园区尝试探索企业用工新模式,搭建共享用工的园区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短期内解决“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这一“两难”问题。该平台5月27日正式启动,目前注册企业90多家,发布120多条信息,帮助23家企业完成3000余名员工的调配。

  常态化尝试

  为“共享员工”探究长远发展模式

  记者登录“河源市高新区商会”微信公众号,点击“用工余缺调剂平台”进入平台微信小程序看到,平台主要包括“我有富余”“我有余缺”“服务咨询”三大板块。

  作为平台搭建方,河源市高新区商会秘书长余剑平介绍,企业间富余员工余缺调剂是指在企业与借出员工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缺工企业和劳动力闲置企业之间实行“共享员工”,进行用工余缺调剂。

  注册并登录企业端后台,点击左侧菜单栏中的“员工调剂”,可点击“发布富余员工信息”登记员工信息;点击“发布缺工岗位信息”登记缺工岗位。点击“富余员工”和“缺工岗位”,可浏览其他单位发布的富余员工及缺工岗位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对法律层面和机制设计层面进行了完善,参与“共享用工”的企业不改变原有的劳动关系,双方企业商议签订《员工借用协议书》,就调剂期限、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员工管理、工伤保障、相关费用等内容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并向人社部门备案。

  协议期满后,员工应返回借出企业,借出企业向人社部门备案销号,确保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三方签署的协议,以及设定灵活的借用条款,可以保证员工‘借出去’还能‘要回来’,消除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等顾虑。”余剑平说。

  在余剑平看来,广东正大力推进“广东技工”工程,基层工人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高新区十分重视如何稳住技术人员,平台正发挥这样的作用。“通过共享用工平台,技术工人从‘企业小家庭’进入‘园区大家庭’。”吕和军说,平台帮助企业在订单状况好的情况下找到技术工人,是两家企业以及员工三方的共赢。

  “接下来,我们将尝试探索共享用工平台常态化。”刘大荣说,一方面园区将就平台制度保障设计、员工权益保障、企业生产保障方面进行优化,另一方面,推动普通职工网上培训,探讨将电子信息、模具、食品饮料等园区主导产业的基本技术培训形成模块化,通过人社部门网上培训学分将经费补贴到人,让员工有机会掌握各行业基本技能,为“共享员工”探究长远发展模式。

  刘大荣还谈到,在广东,不少园区企业订单有淡旺季,因此企业是“潮汐用工”,而不同企业的潮汐期又存在差异。在企业订单集聚增长的时期,以往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引进临时用工,新员工对生产难以快速拉动,企业负担加大、效率降低。园区希望探索将共享用工模式覆盖到企业“潮汐用工”需求,员工可实现动态平衡,“让园区企业任何时候都有人干活,让员工任何时候都能通过平台得到劳动收益的充分保障”。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戴晓晓

  通讯员 周吴伟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