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庆自贸区三周年:沙区板块去年整车量进口内陆第一

2020年08月21日 12:07   来源:华龙网   

  中国(重庆)自贸试验区本月挂牌运行满三周年。记者从重庆自贸试验区沙坪坝板块相关负责人处获悉,2019年沙区板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6亿元,铁路口岸实现进出口11.47亿美元,整车进口量在内陆口岸排名全国第一。

  据沙坪坝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自贸区沙坪坝板块7.81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团结村铁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载体,是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起始站两大国家战略通道发源地。

  内陆整车进口口岸排名全国第一

  去年完成固投78亿

  4月21日,阴雨绵绵。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进口车检测线上,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检测进口车辆。检测线外还整整齐齐停放着百余台等待检测的车辆。

  “受疫情影响,原本计划要投用的2号检测线推迟投用,所以待检车辆有点‘打挤’。”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整车进口负责人崔松柏说,去年4月,园区引进保时捷西南分拨中心,并实现整车进口7316辆,同比上涨327%,继续保持内陆第一整车进口口岸地位。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书权介绍,2019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66%;入库税金24.73亿元,同比增长46%。目前已经有入驻企业2300余家;其中引进新加坡丰树、意大利维龙、浙江传化等国际国内物流产业项目41个,引入5A级物流企业9家。

  积极探索提单物权凭证化

  签发铁路提单45份

  罗书权介绍,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目前已经建立起五条国际通道。向西中欧班列(渝新欧)已成为内陆与欧洲重要的陆上通道,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贯通渝、黔、桂等地成为内陆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向北中欧班列(渝新欧)北向通道联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向东打通了渝甬、渝深两条铁海联运通道。

  利用这些国际通道,园区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推动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

  罗书权说,园区围绕物流、贸易类企业实际金融需求,国资参股市级金融服务平台公司和物流基金公司,全资成立了融资担保公司,为区内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打造自贸区“金融服务+”。

  园区还以打破传统陆上贸易中供应链金融缺失的痛点为突破口,推动中欧班列(重庆)提单物权凭证化,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依托成熟的中欧班列(重庆)和运营良好的整车进口口岸,以整车进口为切入点探索创新模式。参照海运模式中“货代单”代替“船东单”的方式,实现了铁路货代单具备银行议付凭据功能,彻底解决了开具铁路信用证最关键难题。

  截至目前,区内小康进出口、盛渝泓家国家贸易、瑸珞(重庆)国际贸易等企业陆续利用铁路信用证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累计签发铁路提单45份,实现贸易额超过1亿元。

  园区还引进内陆首个“美元快付”项目,实现美元运费境内线上结算,解决了传统美元结算业务需频繁往返银行、提交纸质发票、办理环节繁杂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目前已累计实现交易额超1.23亿美元。

  加强成渝双城合作

  推进成渝两大铁路港融合发展

  3月27日,园区与成都市青白江国际铁路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成渝两大铁路港战略共振、行动同频的融合发展。

  双方拟将通过通道口岸互联、产业招商互补、开放创新互享、机制协调互促四大领域20个具体方面,共同提高以两港为轴心的内联外通水平,服务区域产业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和相互融合,实现成渝开放平台联合攻坚的点上突破,高格局驱动区域间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国际物流城产城生态更新,实现战略赋能。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