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苏:勇立潮头 唱响一体化发展协奏曲

2020年10月20日 10:58   来源:新华网   

  太浦河,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绵延50公里。这条开凿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工河道,西接东太湖,东注黄浦江,流经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是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内的重点河湖。在太浦河畔,一块“联合河长制”的立牌分外醒目,将长三角地区同饮一江水,共治一江水的缘分细细描摹。

  近日,“潮涌长三角·共建进行时”主题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进江苏南京、苏州、徐州、南通等多地,采访江苏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的诸多实践。一路上,我们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正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强大动力。

  “牵线搭桥”,织就水路交通网

  在江苏,通联长三角区域的交通网正在密密织就,为沪苏浙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牵线搭桥”。

  从南向北走。在苏州,日夜忙碌的太仓港,拥有38公里长江岸线、-12.5米深水航道,岸线资源丰富。

  太仓港在江苏向长三角地区“辐射网”中的重要地位,在于其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其目标也正是接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向千万标箱“大港口”转变。

  近年来,作为国家定位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太仓港不断加强与上海港的战略合作,吞吐量猛增。2019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居长江第1位、进入全球前35位,全国第10位,成为长三角区域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一路向北。今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南通不再“难通”,天堑变通途。

  “南通到上海,仅有100公里。而长江横亘其中,使得开车通行非常不便。苏沪通长江大桥的通车,打通了南通向南的通道。”南京铁路段南通站派出所副所长毛新风说。作为通沪铁路、通苏嘉甬铁路、锡通高速公路共享的过江通道,苏沪通大桥正在成为加速江海融合,助推沪苏浙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在江苏的“北大门”徐州,苏皖融合的步伐从未停歇。徐州到安徽萧县、安徽宿州毗邻公交的开设,打破了省际的行政壁垒,使得苏皖两地人民的交流和往来愈加密切。

  “未来这样的城际公交还将覆盖到徐州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徐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副处长吕燕燕说。这是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小小“野心”,也是苏皖两地协同发展的重要剪影。

  携手共治,守护一江清水

  长三角三省一市,依江而兴,相融相生。守护好长江母亲河,就是守住了长三角区域蓬勃发展的命脉。

  “今天吹东风,垃圾全吹过来了。明天吹西风,垃圾吹走了。治理河道不能靠风吹,而是要靠三方协作,合力推进。”这是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机关党委书记、党政办副主任朱建平对“安花白”三地共同治水的生动表述。

  “安花白”是指沪苏接壤处的三个镇——安亭、花桥、白鹤。三地互相接壤、产业互补,资源匹配,组成了一个“小而美”的城镇圈。有人生动地说,沪苏浙皖是“大三角”,“安花白”就是这其中的“小三角”。三地多以河道分界,因此各自“家门口”的河道环境都牵动着三地的水质生态。

  去年4月,安花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成立。三地在生态环境方面、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集中执法,大大提高了区域河道整洁程度,提升了环境治理效率。

  为做好长江大保护工作,江苏不仅协同长三角兄弟城市在河道治理上下气力,还不断推进科技在水生态保护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在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将学术成果不断转化为保护长江的合力。扬子江生态健康技术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形成以环境DNA科技为特色的生态健康监测、评估与诊断的全套方案,只需要采集河流中的一瓶水,通过对水中环境DNA的检测,就能了解到水中的生物类型构成;智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则通过精密的数学计算对极端灾害天气进行预报、预警,以期为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人的力量无法与自然力量抗衡,所以我们要了解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制定好长三角,或者是更广领域长江大保护的规划。”智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苗春生说。

  打破壁垒,一体化惠及民生

  在江苏苏州和上海交界处,矗立着一座壮观的“钢铁森林”。这座“森林”输送的“氧气”,是能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强大电力支撑的清洁能源。这就是1000千伏特高压东吴变电站。

  东吴站的建成投运,对于提高长三角电网负荷接纳能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享受着源自同一座“森林”的“氧气”的长三角地区人民,可谓是同根同源、命运相连。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也不断打破着省际行政壁垒,提升着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医疗领域,长三角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在南京,医保部门率先推行异地门诊“一单制”结算,险种范围、门诊类型进一步扩大,区域异地就医备案的快捷途径多达11种。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截至2020年9月底,该院跨省异地门诊直接结算累计16000余例,其中上海市14551例,浙江省1215例,安徽省1119例。

  在南通,国内第一个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跨域医疗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体系率先建成,形成了上海、南通两地电子健康档案等七个方面的跨域互联互通及业务协同。

  在行政审批工作中,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的设想正在成为现实。

  今年3月26日,首张住所冠名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营业执照在苏州市吴江汾湖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诞生”。而提供“企业跨省自由迁移”“网上办”“不见面”“就近办”的高频便民惠企服务,也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审批工作的常态。

  潮涌长三角,共建进行时。江苏,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实干的精神,勇立潮头,与上海、浙江、安徽三个兄弟省市一道,共同唱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奏曲。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江苏:勇立潮头 唱响一体化发展协奏曲

2020-10-20 10:58 来源:新华网

  太浦河,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绵延50公里。这条开凿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工河道,西接东太湖,东注黄浦江,流经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是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内的重点河湖。在太浦河畔,一块“联合河长制”的立牌分外醒目,将长三角地区同饮一江水,共治一江水的缘分细细描摹。

  近日,“潮涌长三角·共建进行时”主题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进江苏南京、苏州、徐州、南通等多地,采访江苏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的诸多实践。一路上,我们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正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强大动力。

  “牵线搭桥”,织就水路交通网

  在江苏,通联长三角区域的交通网正在密密织就,为沪苏浙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牵线搭桥”。

  从南向北走。在苏州,日夜忙碌的太仓港,拥有38公里长江岸线、-12.5米深水航道,岸线资源丰富。

  太仓港在江苏向长三角地区“辐射网”中的重要地位,在于其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其目标也正是接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向千万标箱“大港口”转变。

  近年来,作为国家定位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太仓港不断加强与上海港的战略合作,吞吐量猛增。2019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居长江第1位、进入全球前35位,全国第10位,成为长三角区域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一路向北。今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南通不再“难通”,天堑变通途。

  “南通到上海,仅有100公里。而长江横亘其中,使得开车通行非常不便。苏沪通长江大桥的通车,打通了南通向南的通道。”南京铁路段南通站派出所副所长毛新风说。作为通沪铁路、通苏嘉甬铁路、锡通高速公路共享的过江通道,苏沪通大桥正在成为加速江海融合,助推沪苏浙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在江苏的“北大门”徐州,苏皖融合的步伐从未停歇。徐州到安徽萧县、安徽宿州毗邻公交的开设,打破了省际的行政壁垒,使得苏皖两地人民的交流和往来愈加密切。

  “未来这样的城际公交还将覆盖到徐州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徐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副处长吕燕燕说。这是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小小“野心”,也是苏皖两地协同发展的重要剪影。

  携手共治,守护一江清水

  长三角三省一市,依江而兴,相融相生。守护好长江母亲河,就是守住了长三角区域蓬勃发展的命脉。

  “今天吹东风,垃圾全吹过来了。明天吹西风,垃圾吹走了。治理河道不能靠风吹,而是要靠三方协作,合力推进。”这是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机关党委书记、党政办副主任朱建平对“安花白”三地共同治水的生动表述。

  “安花白”是指沪苏接壤处的三个镇——安亭、花桥、白鹤。三地互相接壤、产业互补,资源匹配,组成了一个“小而美”的城镇圈。有人生动地说,沪苏浙皖是“大三角”,“安花白”就是这其中的“小三角”。三地多以河道分界,因此各自“家门口”的河道环境都牵动着三地的水质生态。

  去年4月,安花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成立。三地在生态环境方面、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集中执法,大大提高了区域河道整洁程度,提升了环境治理效率。

  为做好长江大保护工作,江苏不仅协同长三角兄弟城市在河道治理上下气力,还不断推进科技在水生态保护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在南京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将学术成果不断转化为保护长江的合力。扬子江生态健康技术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形成以环境DNA科技为特色的生态健康监测、评估与诊断的全套方案,只需要采集河流中的一瓶水,通过对水中环境DNA的检测,就能了解到水中的生物类型构成;智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则通过精密的数学计算对极端灾害天气进行预报、预警,以期为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人的力量无法与自然力量抗衡,所以我们要了解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制定好长三角,或者是更广领域长江大保护的规划。”智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苗春生说。

  打破壁垒,一体化惠及民生

  在江苏苏州和上海交界处,矗立着一座壮观的“钢铁森林”。这座“森林”输送的“氧气”,是能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强大电力支撑的清洁能源。这就是1000千伏特高压东吴变电站。

  东吴站的建成投运,对于提高长三角电网负荷接纳能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享受着源自同一座“森林”的“氧气”的长三角地区人民,可谓是同根同源、命运相连。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也不断打破着省际行政壁垒,提升着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医疗领域,长三角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在南京,医保部门率先推行异地门诊“一单制”结算,险种范围、门诊类型进一步扩大,区域异地就医备案的快捷途径多达11种。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为例,截至2020年9月底,该院跨省异地门诊直接结算累计16000余例,其中上海市14551例,浙江省1215例,安徽省1119例。

  在南通,国内第一个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跨域医疗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体系率先建成,形成了上海、南通两地电子健康档案等七个方面的跨域互联互通及业务协同。

  在行政审批工作中,长三角区域“一网通办”的设想正在成为现实。

  今年3月26日,首张住所冠名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营业执照在苏州市吴江汾湖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诞生”。而提供“企业跨省自由迁移”“网上办”“不见面”“就近办”的高频便民惠企服务,也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审批工作的常态。

  潮涌长三角,共建进行时。江苏,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实干的精神,勇立潮头,与上海、浙江、安徽三个兄弟省市一道,共同唱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奏曲。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